受到美國對中國高科技實施制裁影響。近日,中國大陸晶片供應持續緊張,越來越多半導體企業加入漲價行列。中國華潤微電子一份調價函近期送到客戶手中,引起業內人士對中國半導體行業前景的憂慮。(喬龍/劉少風 報道)
中國大陸最大的功率半導體企業華潤微電子加價通知本周三(6日)在行內廣傳,通知客戶今年元旦日起,將對公司產品價格做相應調整,上調幅度為10%。業內人士認為,華潤微電子作為業內龍頭企業,此次加價將引發半導體產品新一輪漲價潮。
而除了華潤微電子外,新潔能、匯頂科技、士蘭微、富滿電子等半導體企業均發布漲價通知函。漲價幅度由10%至30%之間。
2020年下半年以來,由於8英吋晶圓廠產能持續緊張,引發電源管理IC、功率半導體等供不應求而開啟漲價潮,隨後晶片封測廠、汽車電子企業、晶片設計公司均紛紛做相應提價。
金融學者司令本周五(8日)接受本台採訪時說,晶片上游企業產品漲價,對於上下游企業均無益處。
司令說:對於芯片行業漲價,可以說對這些企業比如手機、平板電腦的生產,IT行業等使用芯片作為核心部件的智能製造業受到的影響,在中國,絕對不低於一萬億元產值的規模。
據了解,上月德國大眾汽車在中國的廠房就已經因為晶片供應緊張而面臨全線停產。
半導體產品加價一至三成
據業內人士稱,中國半導體產品漲價,與美國政府封殺及自身產量日趨減少有關,此一現象將直接影響到中國電子產品出口量。
深圳強美貿易公司負責人劉麗對本台說:「最近收到生產半導體廠家的通知,一些產品及材料都要漲價。我們預測未來相應的這些產品亦都會漲價。」
加價影響中國製造業海內外市場競爭力
負責出口貿易的劉麗認為,價格上調,將影響國內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劉麗說:競爭力就會下降,因為以前是靠低價位搶佔很多國際市場,但是目前這種情況造成中國產品未來在國際市場沒有競爭力,還會影響出口,並對中國半導體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中國各地的所謂晶片製造廠近年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最終卻因為缺乏技術支持,引發「爛尾潮」。
北京學者查建國對此表示,晶片是數字經濟的核心環節。
查建國說:中國在芯片的製作上是遠遠落後的,當然現在美國和西方的制裁,中國政府或者企業從市場的角度出發,都在大力的投資,投資過多結果有很多爛尾工程。投資加大會加快芯片的研究和製作過程。
中汽協副秘書長兼行業發展部部長李邵華日前在受訪時說,「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導致芯片供需矛盾在這一時間段集中顯現。由於晶片供應短缺,部分企業的生產可能在今年第一季度受到較大影響。
不過,李邵華又表示,就今年全年而言,晶片短缺的影響將「不會太大」,目前尚難以做出定量估計。
中國半導體及晶片產業仍然落後於美國等西方社會。為減輕美國制裁帶來的影響,中國早前的晶片進口總額已經超過進口石油,2019年超過3000億美元,成為第一大宗進口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