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突破美國制裁及禁晶片進口 中國傳加碼3000億人民幣撐晶片業

被美國制裁的「華為」近日宣布,將推出國產晶片製成的5G智能手機,引起國際高度關注。美媒《路透社》周二(5日)引消息指,中國將推出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下稱「國家大基金」)第三期,預計融資規模達約3000億元人民幣(400億美元),投資中國晶片行業發展。報道形容,此舉反映中國企圖突破美國技術和制裁限制的決心,惟代價相當大,甚至反令美國收緊限制。

《路透社》引述多名消息人士透露,「國家大基金」第三期早於幾個月前已獲當局批准,其中重點投資晶片製造設備,但未知正式出台細節。值得留意的是,今次融資為約3000億元人民幣(下同),惟中國財政部僅擬向第三期出資5分之一,即600億元人民幣,餘下資金全向外集資,或需時數月。報道又指,屆時考慮聘請最少兩間機構管理人,料首兩期管理人「華芯資本」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旗下的「航天投資控股」會是人選。目前中方相關部門未有回覆《路透社》的查詢。

以往「國家大基金」前兩期分別籌集約1387億元及2000億元,金主主要是中國財政部、國開金融、中國煙草總公司,以及中移動及紫光通信等國企。至於投資對象則包括內地晶片龍頭「中芯國際」及「華虹半導體」。

最近被美國制裁的「華為」突然宣布,推出新5G手機Mate 60 Pro,引起外界關注中國在受制裁下開發晶片的進展。根據加拿大科技分析機構TechInsights的拆解分析,顯示該款手機所載有的「麒麟9000s」晶片,由「中芯國際」使用7奈米(N+2)技術生產,反映中國半導體產業在沒有EUV設備下,都能生產7奈米晶片。

但多間美媒分析指,中國國產晶片生產未必如此順利。一方面可能惹來美國實施更嚴厲的管控,而荷蘭政府計劃將限制ASML Holding NV對華為的晶片製造設備出口。另有研究公司預測,「中芯國際」7奈米技術的效率低於50%,遠低於產業標準逾90%,令出貨量限於200至400萬顆,不足以讓「華為」在市場「東山再起」,而且成本高昂。即使「國家大基金」願意「泵水」,但其去年中爆出違法違紀醜聞,時任「國家大基金」總經理丁文武,及多名「華芯」高管均被中紀委調查,恐拖累中國晶片行業發展。

記者:李若如 責編:李世民 網編:江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