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月起,近千種藥物將被剔出中國醫保範圍外,包括消炎和普通感冒藥及一些基礎藥品停止報銷。分析認為,調整有助打擊醫療產業官商勾結。但也有網民指,當局從醫保抽出大量資金做核酸檢測,造成醫保金浪費,才導致醫保目錄內藥品逐年減少。
據微信圈流傳的一份「2022年7月1日調整為『醫保不支付』藥品編碼信息」顯示,包括普通消炎頭孢膠囊、感冒靈膠囊在內的995種藥品,很快將被剔除在可報銷的醫保目錄外。
工作在新疆的一位醫藥代表姜先生向本台證實,今年7月1日開始,實施全國統一的醫保藥品目錄。他指,以前每個省的醫保藥入目錄都是自己決定,但從2019年疫情爆發後,國家醫保局要求,今後醫保目錄統一由國家負責調整。
他認為,新措施出台後對百姓有利。過去因為藥廠銷售入圍醫保名錄,使同樣的藥名目繁多,價格不一,容易導致產生地方醫保官員和藥廠等一條醫藥利益鏈條。調整後地方的一些利益鏈條被剔除,而對在醫保內看病的民眾影響不大。姜先生舉例現在社會公司法強制繳納的社保基金,醫保部分基本上是保在報銷的80%左右。相對而言,由於行內競爭加大,對藥廠和醫藥代表來說,藥品銷售工作的難度會增加。
姜先生:對保健品、進口藥物他不納入醫保。剩下的大部分的在醫院裡的(藥房)基本上都是納入醫保的。比方說國家對有些藥生產能力強了,技術也達到要求了有產量了,他就可以把有些藥外面不讓你私人買賣,就納入到醫保範圍內了,住院看病他就範圍內可以報銷了。有些效果不好的,價格太低,不是說療效不好,醫院藥廠也掙不到錢了,醫保範圍剔除去一部分。他就是每年接受一部分藥廠的藥進到醫保。一些藥廠他有些品牌的藥,他就不生產了,他就把這些藥不放在醫保了,他就剔掉了。社保基數基本上是報(銷)個百分之八十左右。
不過,有網民就對調整表示不滿。網民劉女士告訴本台,普通民眾已經看不起病,上半年各地封城,許多人想看病都難。她又指,在醫保目錄中,有些價格昂貴的藥,不會用在普通民眾身上,比如解放軍總醫院、北京醫院等專門為高級官員提供醫療服務和貴價藥屬於「特供」,但這些支出最終由醫保承擔。
有微博網民留言寫道,「不理解,從醫保抽出大量資金,浪費在沒有效用的中成藥和無序的核酸檢測上。這麼多基礎藥品卻被迫停止報銷。臉都不要了」;另有網民指「曾經聽說每年底,慢性病患者可領取一、兩個月藥品,醫保配額快用完的時候,醫生會盡量少配藥,超出配額的要醫院自己承擔,但到6月,醫院已經用完全年的藥」。
根據官方今年3月4日公布,去年政府醫保支出超2.4萬億元人民幣,接種疫苗28.3億劑次,累計結存3.6萬億元。
據華創證券宏觀研究團隊測算,疫情至今中國核酸檢測費用已達3000億元人民幣,且50%是發生在今年前4個月,常態化核酸費用70%至95%由醫保報銷,地方政府的財政負擔佔比很小。
記者:方德豪/馬立克 責編:方德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