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發表文章,認為鎖國主義正在中國滋長,其原因則有二,一是對新冠肺炎病毒的零容忍,二是不斷升溫的民族主義。另外亦有評論認為,目前中國的鎖國主義苗頭,甚至可能較明清時期更為嚴重。
一般認為,在歷史上,鎖國主義的出現阻礙了中外聯繫,影響了中國引入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致使中國與世界隔絕、脫軌,以致落後於世界。「閉關鎖國」體現為對海外貿易的各種限制性政策,其中最嚴重的是海禁,再次一等為只開放一個口岸通關,再次一等則為其他限制性政策。
從明朝官方的明文詔令看,海禁是有明一代的基本國策。但如果以「不禁止即為開放」的標準看,只有洪武(公元1368年到1398年)、永樂(公元1403年到1424年)和嘉靖(公元1522年到1566年)年間等個別時期有不斷重申的海禁令。
嘉靖年間的海禁真正執行只有十多年,而且仍允許葡萄牙人經澳門貿易。到隆慶元年(1567年),正式開放福建漳州月港,而且仍禁止前往日本,但其他港口的海禁也很快鬆弛,不但偏僻港口根本無禁,設關港口私下出入者也很多,浙江甚至比公開放禁的月港更寬鬆。此後其他口岸也很快相繼開放,而且間接貿易根本無法可禁,對日直接貿易也相當活躍,實際上已經是全面開海。
清政府下令禁止官民擅自出海貿易,如有將違禁貨物販賣到其他國家,並且「通敵」鄭成功或者製造船隻販賣給其他國家的,均將違抗者交給刑部按律治罪。清朝的禁海運動起始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終止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但實際上,清朝政府全面海禁時間並不是很長,儘管從1757年起實行「一口通商」政策以及出海貿易控制,但是並沒有將出海口岸徹底封死。
亦有評論指出,現今中國最重要的問題,是當權者企圖封鎖起來,徹底把人權、民主、自由等普世價值排拒於中國門外;而這種意識形態上的鎖國,勢將對中國造成深重災難!
記者、責編:方德豪 網編:林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