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打壓校外培訓機構的執行細節出台,投資人「被自願」捐出註冊金和機構資產。各地教培機構紛紛關閉甚至跑路,數百萬從業者失業,無數家庭已繳納的補習年費化空。校外補習現象卻未如當局預期銷聲匿跡,家教及地下教培價格反而急劇飆升,成為權貴階層的專利。有律師認為,強迫公有制的做法有違法治精神,新措施更進一步加劇教育不平等。
中國政府近月下令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簡稱「營改非」),當局日前公布「營改非」細則,據包括北京市教育局在內的官方機構日前下發通知,公布校外教培機構整肅的實施細則,其中要求將原有的公司主體註銷後,再申請辦學許可證,然後申請民非盈利組織證照,但最引人注目的是,細則要求重新或新申請的辦學啟動資金必須為實繳,並以自願捐贈的方式捐出改資產的所有權,不得進行利潤分紅,不能轉讓。今後註銷時,剩餘資產必須捐給性質、宗旨相同的社會公益性組織。
消息一出,輿論再次譁然。
強制公有化疑加大權力尋租空間
據資深律師吳有水指出,首先,這個細則所希望達到的目的,是強制性的剝離原本屬於民間投資人的個人財產,並且還是以自願的名義。他對這個做法的正當性表示疑問。
此外,他認為,因為審批和監管模式都不透明,這種做法更大的可能是斷了普通創業者的生機,但卻成權貴的樂園,催生新的權力尋租空間,並成為既得利益階層逃稅避稅的管道。
吳有水:如果被他們看上了,他們會強迫你自願。你看它捐獻承諾書上寫著,是本人自願。但是這也有另外一種可能。如果它是有權力保護的,比如說它所有產生的利潤,全部交給非盈利的組織,這樣就不需要納稅了。實際上這慈善會或基金會由他們自己掌控,資金如何使用,在目前來說,很少有人去監管。
吳有水還指出,現在的這種做法,更直接加劇了權貴階層和普通民眾子弟之間的教育不平等,有錢人可以出資購買更好的私教,但普通人則失去了本身就有限的上升通道。
破產潮下平民再成犧牲品
學生家長王女士稱,新的教培機構整肅壓力下,他們這樣的普通家庭首先成了受害者。很多家庭省吃儉用送孩子去上各種培訓課,但這些機構一夜之間破產關門,甚至是直接逃單。
此外,官方以嚴厲的措施試圖整治課外教培,但實際上只是讓這個產業轉到了地下,並且價格至少漲了2倍,讓他們這樣的普通家庭難以承受。
王女士說:寧波這邊就逃了三四家,英語培訓機構都關門。全部都年費2萬3萬的都拿不回來。還有的學籃球的,外教籃球的,充值剛充進去3萬多塊錢,年卡做好關門了。包括我們自己,我女兒之前想去琴行,全國(連鎖)有60多家一夜之間都關門了。工資沒發,然後學費全部都吃空,我們家還好,四千多塊錢,有的好幾萬,全部都沒了。那所以導致現在他們都在搶那個到家裡來的那個家教。本來我們兩個小時200塊這個價格,價格越抬越高了,普通人都請不起的,全部給那些有錢人請。
官方:可以直接註銷避捐
本台就此專門採訪了廣東省民政廳一位官員,他透露目前他們得到的正式通知,是針對課外的學科類教培,必須轉為非盈利機構,至於別的藝術類,和普通的技能培訓如何搞,還需要等通知。
他對很多教培機構投資人表示了同情,並稱,如果確實有壓力,可以去註銷公司。但登出公司需要甚麼流程,他不清楚。
但再問及是否可以直接以破產的方式離場時,他稱自己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教育局:因為我們接到的通知,現在就是學科類這個校外培訓機構統一等級為非盈利的,如果是教育局批的辦學機構,是一定要的。我們現在正在做一個指引,還沒有做完。就是如果想繼續辦的話,那肯定只能是轉成非盈利的。如果不想辦了,就直接註銷你們公司就結束了,畢竟,每個人都要養家糊口。我問了一下,應該有不少註銷的。
去年10月以來,中國官方逐漸加大了對教育培訓行業的整肅。近一年來,隨著大批培訓機構關門,數百萬從業者失業,規模達萬億的教培行業墜入寒冬。
記者:黃小山/程文 責編:方德豪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