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批准兩名港獨人士難民庇護的消息傳出後,中國已故異見作家劉曉波的紀錄片,亦同時在德國首映。影片追溯劉曉波參加八九學運、發起《零八憲章》等歷程。導演哈斯基表示,在六四30周年到來之際,希望這部影片能夠傳回中國境內。(吳亦桐 / 程文 報道)
德國時間周三(22日)晚間,德法公共電視台(ARTE)與無國界記者德國辦公室在柏林聯合主辦了紀錄片《劉曉波——反抗北京的人》(Liu Xiaobo - L'homme qui a défié Pékin)首映式。這亦是該紀錄片在全球範圍內首映。
該片製作人和導演哈斯基(Pierre Haski)、無國界記者德國辦公室負責人米爾(Christian Mihr)、德國電視台策劃人穆勒(Philippe Muller)等參加了首映儀式並與觀眾對話。
該紀錄片展示了已故的中國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的政治和精神遺產,涵蓋劉曉波從上世紀80年代中國政治小陽春時代赴美訪學,毅然回國參與「八九學運」、到發起《零八憲章》、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直至去世的整個過程。電影在很多重要的場景裡,用一把「空椅子」貫穿始終,隱喻劉曉波的個人命運及整個國家的集體命運。
影片從1989年「六四事件」的槍聲開始,片中大篇幅使用「八九學運」天安門廣場運動中的資料片段,包括當時的中共高層鄧小平、趙紫陽等角力和中共出動軍隊、坦克鎮壓的歷史片段。劉曉波被捕後被指控為「黑手」。2008年,劉曉波生前最後一次接受外媒採訪時,他說總得有人為選擇付出巨大的代價。
紀錄片還採訪了包括徐友漁、夏業良、滕彪、余傑等《零八憲章》的參與者以及劉曉波生前故交,透過他們的回憶讓劉曉波的知識分子形象更加豐滿。
哈斯基為法國資深媒體人,他向本台表示,劉曉波的名字在中國鮮為人知,因為中國政府已經盡其所能將他從人們的集體記憶中抹去。他選擇拍這部片子,不僅是因為劉曉波的勇氣和道,還有其知識、思想的深度和獨立堅定的價值觀,他從未北京專制政府低頭。
前學運領袖吾爾開希向本台回顧,八九學運開始後,正在美國訪學的劉曉波於當年4月22日飛回北京,並馬上與天安門廣場的學生並肩而戰,劉曉波成為很多人的精神導師。
吾爾開希說︰他還是以一種知識分子的責任感、無論是在發動《零八憲章》,還是參與各種活動的方式來繼續他在八九年的精神。劉曉波說只要六四的事情一天得不到公正的解決,他就會以此作為執志。
另一位紀錄片中的被採訪嘉賓、獨立中文作家筆會前會長貝嶺也向本台表示,劉曉波已成為中國反對歷史上最重要的象徵。
貝嶺說︰劉曉波是第一個在囚禁的刑期內過世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他的牢也是代表八九六四的那一代、1989年後民間的反對運動承受了牢獄,所以他成了我們未來反對運動歷史上和未來中國民主化裡面最重要的象徵。
旅美法學學者滕彪強調,劉曉波對中國社會深刻的分析、和平非暴力主張,他的八九情結,他給中國甚至整個世界留下在深厚的遺產。
滕彪說︰劉曉波對中國不斷深入的思考,讓他形成了非常成熟穩健的思想,他一直堅持非暴力抗爭,這是非常可貴的;他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通過改變社會來改變專制政府,這是中國社會非常需要的;還有就是他對八九年天安門屠殺念念不忘。在劉曉波去年快兩周年的時候,希望全世界不要遺忘劉曉波的精神遺產。
該片在英國和台灣的上映時間為5月30日。導演哈斯基希望這部片子能夠傳回北京和中國其他地方,他說這是對抗遺忘之作。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