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願榮光歸香港》一曲響遍全港各區,周三(11日)繼續有市民在下班時段,聚集各個大型商場合唱。美國《時代雜誌》在報道中,更稱之為「香港國歌」。創作歌曲的音樂人指,希望音樂能凝聚人心,帶出「香港人永不投降」的信念。有本土派人士指,歌曲響遍全港,是港人對「軍警政府」式控制的反抗。(霍亮喬 報道)
繼周二(10日)《願榮光歸香港》一曲響遍全港各區;周三(11日),香港多區繼續有大批市民在下班時段,聚集在各個大型商場合唱《願榮光歸香港》。正前往其中一個商場參與合唱的本土派人士楊繼昌向本台表示,歌曲MV中的旗幟、圖案及歌曲的受歡迎程度,都清晰反映一種「香港身份」的普及性。他說,香港人的身份,漸漸在這埸「反送中」浪潮中出現。至於《願榮光歸香港》背後的本土意識是否就代表「港獨」? 楊繼昌無正面評論,但指無可否認是港人對被「軍警政府」形式控制的反抗。
楊繼昌說︰無論你見到這兩晚好多市民自發去唱歌時,其實是講出一種心情就是,現在要脫離在這種中國北京政府控制底下的一個社會形態,這種心情是好強烈的,因為這是投射在警察的執法上,包括我自己在內,很多人都見到警察執法是無限制的,這種「無限制」的聯想背後,大家的想法都是覺得這種「無限制」是有北京全面的支持在其中,(警察)可以不負責任地、不需負任何後果對市民行使過份的公權力,這種的形態與內地的武警、公安、城管的一種社會管治模式相似的,(本土意識強烈)其實是對內地化、自由被一種軍警政府形式的控制下反抗,甚至是直接對北京政府抗拒的狀態。
《願榮光歸香港》作曲人之一的Thomas日前接受美國《時代雜誌》訪問時表示,音樂是「凝聚人心的工具」,希望這首歌能帶出的訊息是,「即使我們處於不安不明的時代,香港人也永不投降」。
《時代雜誌》的報道指,這名廿多歲的業餘作曲人,在訪問中說,他自己比「和理非」「行前少少」,但又不是前線的勇武派。於是他開始發現,除了街頭抗爭,作為音樂人,他可以做得更多。「音樂是一樣好重要的工具,好像前蘇聯,他們係控制音樂得好嚴謹,因為知道音樂好容易鼓動人心,比起文字、口號、圖片,更有感染力。」
《時代雜誌》更在標題中,形容《願榮光歸香港》是抗爭者的「國歌」。作曲人Thomas說,聽眾可以自由地以任何方式解釋這首歌。雖然部分抗議者不同意將之標籤為代表著「港獨」歌曲,但無人會否認這首歌反映了這場長達三個月抗議運動當中的考驗和波折。
在香港的社交網絡,《願榮光歸香港》一時間成為一首「香港之歌」,歌詞短時間內被翻譯成6國語言,紅遍各大網絡平台。在超過100日的抗爭運動中示威者曾以《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鼓舞人心。不過《時代雜誌》分析,《願榮光歸香港》的吸引力是沒有其他歌曲能及。一名青年示威者表示,「這首歌讓我對香港有了強烈的歸屬感,它總結了我們的希望、目標和雄心。」
==========
《願榮光歸香港》
「何以 這恐懼 抹不走
何以 為信念 從沒退後
何解 血在流 但邁進聲 響透
建自由 光輝 香港
黎明來到 要光復 這香港
同行兒女 為正義 時代革命
祈求 民主 與自由 萬世都 不朽
我願 榮光 歸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