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80後港人獲芬蘭批政治庇護 成首位香港難民

0:00 / 0:00

香港2019年後掀起移民潮,有港人為了逃離政治風險,不惜離鄉別井另覓出路。除了英國、加拿大等熱門移民地,有80後港人選擇北歐作為「落腳點」。他接受本台訪問指,去年獲芬蘭政府批出政治庇護,成為首位來自香港的難民。

「難民本身在歐洲不是甚麼新奇的事,普通人日常都會接觸到難民,只不過沒有見過香港人。 」——以難民身份定居芬蘭的港人Andrew。

現年34歲的Andrew是facebook專頁「 Finnish Hongkongers」的版主,是前香港區議員助理。2021年8月,Andrew在香港民主派區議員被大規模DQ(取消資格)前,離開香港移居芬蘭,上年6月獲批難民身份,現正修讀碩士課程。

獲芬蘭政府每月資助300歐元生活費

有別於大多數港人,Andrew沒有考慮英國、加拿大等熱門移民地,而是選擇芬蘭。他解釋因為當時正值疫情,直飛航班選擇少,當時只有英國、德國、瑞士等選擇,在考慮不同國家的福利及保障下,最終他在英國及芬蘭之間選擇了後者。

Andrew說:「英國有個問題,等候(申請政庇)面試時間未夠一年,不准工作,每星期只可收35英鎊(約342港元),如果有家人或朋友資助生活當然沒有問題,但這樣的話政府就不會安排住宿。芬蘭首先不管你有沒有錢,都會為你提供住宿,政府每個月大概給300歐元(約2560港元)個人花費,即每星期大概80歐元(約683港元),而且我到埗3個月就可以找工作。」

FI—REFUGEE1.jpeg
港人Andrew到芬蘭後要適應氣侯問題。(受訪者提供)

Andrew指,在等候難民身份期間,芬蘭政府除了提供生活費及住宿,亦免費安排修讀芬蘭語課程,一星期上課5天,每堂約一小時,目的是讓外國人融入當地,他說:「因為比起歐洲其他語言,芬蘭語是比較困難,不懂當地語言很難找到工作。」

當地居民對香港難民感驚訝 惟理解中國為獨裁國家

Andrew在難民營遇過不少其他國籍的人,例如摩洛哥、敍利亞、委內瑞拉、伊拉克、羅馬尼亞等,他指自己是唯一的香港人,等了不足一年就獲批難民身份,認為比其他人幸運。

Andrew說:「就算我在芬蘭,我在卡亞尼(Kajaani)見過其他難民,例如有來自哥倫比亞朋友,他在機場隔離的難民營住了近1年才到卡亞尼的難民營,他最後亦獲批。當時有2位伊拉克人在芬蘭4年,政府一直不批,上訴2至3次亦不獲批,最終離開了芬蘭。」

FI—REFUGEE3.jpeg
FI—REFUGEE2.jpeg
Andrew去年在芬蘭參加聲援維吾爾人集會。(受訪者提供)

他又稱,當地居民對香港難民感驚訝,但後來表示理解。

Andrew說:「當然都有點驚訝,本身香港人成難民,在英國都不是很多,其他地方更少。尤其是大家在歐洲通常難民都會想起中東、非洲,近一年的烏克蘭人,香港很少聯想起,只不過當我講多少少情況,他們都理解到,因為他們都知道中國是一個獨裁國家。」

缺乏港人社區感孤單 惟不後悔選擇芬蘭

雖然在芬蘭獲得身份,但種種隔閡令他感到孤單。Andrew指,他入境芬蘭時在機場隔離營等了約10天,就被安排到芬蘭北部城市卡亞尼的難民營住了一年,那裡只有約3萬多人,即使後來搬到大城市,亦感到疏離。

Andrew說:「這裡香港人數量極少,不知道有沒有幾百人?有時覺得困難、孤單,沒有其他香港人,不要說香港人,有時在街上人影都沒有,我自己不是很怕悶,但覺得有時出街都可以有人同我傾計,但在芬蘭很困難,就算我搬出大城市,就算我懂得芬蘭語,因為這裡的人不習慣與人搭訕。」

在移居芬蘭後,Andrew曾經猶豫,但他並不後悔,因為在生活成本、質素及社會保障上,他認為都比英國好。目前Andrew建立了facebook專頁「 Finnish Hongkongers」,以凝聚當地港人,除了政治議題,亦希望在日常生活中拉近港人距離。

記者:董舒悅 編輯/網編:畢子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