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外國記者會(FCC)日前宣布停頒人權新聞獎,但有媒體獲得一份完整得獎名單,顯示已停運的網媒《立場新聞》、《眾新聞》共獲10多個獎項。分別有名單上的前記者對本台指,外國記者會有責任清楚解釋停頒獎項原因。他們感到非常可惜,認為是一種「二次傷害」。有學者指,不認為疑似得獎名單上的報道有涉及違反國安的議題,認為強行在這些新聞報道上貼上「煽動」的標籤,形同主動擴闊自我審查的範圍。
據香港傳媒《明報》獲得的完整得獎名單,已停運的網媒《立場新聞》在中文組別共獲9個大小獎項,涵蓋「35+初選」案、元朗7.21襲擊事件、支聯會及《蘋果日報》停運等報道;同樣已停運的《眾新聞》共獲5個獎項;台灣《鏡週刊》有關《蘋果日報》停刊及香港新聞自由的報道,就獲突發新聞大獎。
前《立場》、《眾》記者:是一種「二次傷害」
對於獎項停頒,在這份獲獎名單之上的前《立場新聞》記者,周三(27日)匿名接受本台訪問指,覺得很可惜,雖然對記者來說,獎項是其次,但人權新聞獎具有標誌性,在很多香港記者心目中地位很高、受到仰望,而今次不單止香港受到影響,更牽涉中國大陸或亞洲其他人權狀況惡劣的地方,相關報道都失去被更多人看見的機會。
他說:1月時都還接受報名,過了幾個月之後,評審過程都完結了,都竟然不能公布結果,不敢頒獎,非常可惜,象徵意義就是,香港進入新聞自由更加受剝削的程度。
他亦認為,下年還能舉辦人權新聞獎的可能性不大,下年要重新接受報名,相信找評審、找參賽者,都會比現時更加困難。
另一前《眾新聞》記者阿朗(化名)對本台指,外國記者會應該清楚解釋停辦的原因,而取消頒獎對於努力做新聞的記者,尤其是一些已身在獄中的人,是一種「二次傷害」。
阿朗說:取消這個比賽對於我或其他得獎的新聞行家來說,特別是《立場》及我們(《眾》),其實是一種二次傷害。一來我們為了自己的機構,想做更多新聞,偏偏沒有機會。你跟我說可以報名,我們做過的最後一些報道,當作留下一些東西,但是偏偏取消了,無疑是一種二次傷害。
杜耀明:對香港新聞業來說是「雪上加霜」
對於外國記者會早前解釋,現時法例的「紅線」難以捉摸,為安全考慮而取消頒發該獎。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前助理教授杜耀明認為,該會有責任進一步解釋,而非以「紅線」為理由,輕易拋開應有的責任。他又說,在流出的名單上,不認為得獎報道有涉及違反國安的議題,一旦評委自行將「煽動」強加在這些新聞報道身上,是自動擴闊自我審查的範圍。
杜耀明說:我覺得有不明白的地方,如果是《立場新聞》得獎有甚麼問題?它(外國記者會)要給予具體的解釋,釋除一些人對它的疑慮,究竟是否因為得獎者是《立場新聞》?這個本身是很歧視,政治意見去歧視他們的身份,亦有違人權新聞獎成立的基本精神和原則。
杜耀明指,人權新聞獎的確象徵人權價值與新聞報道的關係,提倡以「人權價值」為本的新聞,對新聞工作者來說,取得人權新聞獎是一種榮耀,亦為他們確立規範和目標,有關報道不單止是對人權的追求,更能提高政府對市民的問責程度。因此,一旦停辦人權新聞獎,對新聞業來說是「雪上加霜」。
香港外國記者會(FCC)今年停頒人權新聞獎,消息指會內由多名記者組成的「新聞自由小組」,過半人集體辭職抗議。外國記者會主席瑞凱德(Keith Richburg)近日對本台指,尊重及理解會員離開的決定,指在「紅線」難捏的情況下,停辦是基於安全考慮。
記者:董舒悅 責編:李世民 網編:劉定堅
========================================
《明報》披露的 2022 年人權新聞獎中英文組別及攝影組別得獎名單:
中文組別:
突發新聞大獎:〈從〈當蘋果落下〉到〈一粒蘋果不死〉:香港《蘋果》被關,新聞自由告終〉系列報導 —《鏡週刊》
優異獎:〈國安法下司法新秩序 不設陪審團無得拗 不准保釋無權質疑違憲〉(眾新聞)、〈周梓樂死因庭系列報導〉—《加山傳播》
調查專題大獎:〈南丫海難 死亡報告〉—「立場新聞」
優異獎:〈智慧監獄實驗記〉—「立場新聞」、〈元朗721襲擊影像分析〉—「立場新聞」
解釋性特寫大獎:〈數碼貧窮〉—《明周文化》
優異獎:〈國安法一周年系列報導〉—《明報》、〈Foodpanda罷工系列報導〉—「立場新聞」
短片大獎:〈假如這是最後的自由〉—「立場新聞」
優異獎:〈《蘋果》最終章 振奮打氣聲響徹編輯部 「香港信有明天呢?」〉—「眾新聞」、〈河南水災系列報道〉—「眾新聞」
紀錄片大獎:〈7.21尋源〉—「立場新聞」
優異獎:眾聲集:〈末世公民〉—「眾新聞」、〈蘋果日報終章|停刊前的50小時 四員工訴說未了〉—「立場新聞」
多媒體大獎:〈支聯會的戰役:1989-2021〉—「立場新聞」
優異獎:〈解體:你們還好嗎?〉—「立場新聞」、〈2019區議員專頁〉—「眾新聞」
大專組別大獎:〈塔利班治下 謊言與血腥的生活體驗〉—《大學線》
優異獎:〈特殊需要者遇官司 獲公平審訊嗎? 〉—《大學線》、〈誓之以誠〉—《新報人》
英文組別:
突發新聞大獎(Breaking News Writing):Myanmar protest crackdowns (Washington Post and Foreign Policy)
優異獎(Merits): Myanmar in crisis (AFP)
調查專題大獎(Investigative Feature Writing:): The business of forced assimilation (Wall Street Journal)
優異獎(Merits):Hlaing Tharyar massacre (Frontier Myanmar) , Kinma village burning (Frontier Myanmar)
解釋性特寫大獎(Explanatory Feature Writing): Women Vanishing (Wall Street Journal)
優異獎(Merits):One by One, My Friends Were Sent to the Camps (The Atlantic)
短片大獎(Short Video): Rescue of Parwana (CNN)
優異獎(Merits): Pakistani intelligence accused of torture in crackdown on dissent (BBC)
紀錄片大獎(Documentary Video):Escape from Afghanistan (SBS Dateline)
優異獎(Merits):Dead on arrival (ABC), State of Fear (Al Jazeera)
多媒體大獎(Multimedia):Mass arrest of Hong Kong's opposition figures (SCMP)
優異獎(Merits):Visualising the Afghan war (Al Jazeera)
大專組別大獎(Tertiary Student Award): Running district councils' (The Young Reporter)
優異獎(Merits):‘It’s either them or us’: desperate protestors take to Myanmar streets as junta uses arrests, violence to keep power (The Young Reporter), Apple Daily spirit (Varsity)
攝影組( Photography )
單幅攝影(Photography, Single image): Chaos at Kabul Airport (AFP)
優異獎(Merits): Shroud (RFA)
系列攝影(Photography, Series):The Fall of Afghanistan (Los Angeles Times)
優異獎 (Merits): The Coup In Myanmar , Thailand's Pro-Democracy Protests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