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預算案】撇除債券收入財赤料逾2千億 分析:步向結構性財赤

0:00 / 0:00

港府早前「改口」指財赤倍增至逾千億元(港元,下同),惟近年港府跟隨大陸大舉發債當收入之下,數字一直被質疑為「粉飾財技」,來掩飾實質高達逾2,000億元的赤字。新《財政預算案》公布前夕,港媒引消息指,港府擬乘勢加碼發債逾700億元。本台整合資料發現,目前港府發行的債券未償還總額至少高達3,000億元,當中逾2成在今年內到期,在港府主要稅收大減下,還債能力備受挑戰;同時政府發出的貸款基金驚現逾7億赤字,中小企擔保壞帳率見10%,並正逐步攀升。有分析憂慮,香港正步向結構性財赤,「土地帶動經濟的方程式不再奏效」

財政儲備只有6,925億元 不足政府一年開支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周三(28日)公布,財政司長陳茂波指,本財年料再現逾千億赤字,料至少等多2至3年才達到收支平衡。不過,該數字近來一直被質疑「有水份」,皆因港府近年加碼發行「綠色債券」,並將債務當收入來源之一。若過去5個財年沒有「綠債」加持下,2021至22年度即變「由盈轉虧」,出現連續5年財赤(見下表);若撇除去年底「綠債」所得的666億元收入,料本年度財赤高達逾2,000億元,而同時財政儲備只有6,925億元,不足一年開支所需。

HK-Budget Gigi web.jpg

港府或加碼出動「債術」來「開源」。多間港媒周二(27日)引消息指,港府擬再發債逾700億,逾半屬「銀色債券」,其餘為「綠色債券」,及去年預算案提出的「基建債券」。

分析:香港大舉發債風險比西方國家更高

前《有線財經台》台長顏寶剛認為,雖發債的確是美國等國家常用增加資產流動的方式,動輒亦數以萬億,發債比例遠超香港,但香港大舉發債的風險更高。

顏寶剛說:「未來(香港》債務水平相當高,有可能影響信貸評級、港元穩定性……美元是強勢貨幣,每年發債問題不大,反而中國發債水平卻被質疑到達不建康地步。」

財政司長陳茂波在 去年的《預算案》已加大發債,被質疑施「財技」,現時政府的未償還債務相對於GDP的4%,未來如有空間進一步發債,預計到其任期完結,即2027/28年比率可調高至10%。以港府預算本年度整年GDP為30,390億元來計,即未來4年政府債務將增加約1800億元,全港733萬市民每人均負約4.1萬元債務。

分析:股、樓齊跌下恐為港增添危機

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質疑,政府發債恆常化當收入來度日,在股市、樓市目前「一蹶不振」下,恐為香港增添危機。

李兆波說:「據國際會計準則,借錢不當收入,一方面多了錢,一方面是債。 借錢始終都要還錢……若按政府用債務當收入,要還的款一定多些,因為要付利息。問題是借了錢用在哪?借了錢時可以賺到錢就不怕還,否則問題就大了。」

翻查港府 資料,截至今年1月,政府債券發債總額約3,450億元,今年至2042年內到期的未償還額共為2,450億元,當中有逾2成(逾70億元)今年內到期。

李兆波指,目前政府的未償還債務相對於GDP仍於低水平(4%),故發債情況暫算健康,不過「未來一至兩年是關鍵」,因香港太側重賣地和印花稅收,若股市、樓市仍是這樣差,收入再下挫,而開支不減,還債會出現大問題。

李兆波說:「近年土地價值大減,可見未容易填補債務。我觀察到一個模式是,似乎土地帶動經濟的方程式不再奏效。」

事實上,與地產相關、港府大力投資的子公司「港鐵」,去年驚見負債308億元。

港府貸款基金驚現逾7億赤字

另外,截至去年12月底,政府發出的 貸款基金驚現逾7億赤字,按年升一倍,涉及房屋、教育、中小企等相關貸款。而近年因疫情推出的中小企及個人「百分百擔保特惠貸款」涉共逾2,600億,壞帳率高見10%,並正逐步攀升,大部分申請選擇「還息不還本」。

李兆波認為,數字可見市況「有多差」,香港正步向「結構性財赤」,建議港府多花心思增加香港獨有產業規模和多元性,勿再依賴單一市場和產業,才可長遠打好收入基根。

自由亞洲電台粵語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