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腕清零】港第5波疫情肆虐首次有住宅要圍封5天 港府堅持「清零」政策可行?

0:00 / 0:00

全球多國開始彈性處理疫情,嘗試與病毒「共存」,世界衛生組織亦建議放寬旅遊限制,惟中國仍堅持嚴謹的病毒「清零」政策,每次發現有確診個案,就立即封鎖社區,同時強制所有曾經到訪的人進行檢測。香港政府亦緊跟中國「清零」政策,在周五(21日),葵涌邨逸葵樓出現群組爆發,港府首次圍封逸葵樓長達5天以進行檢測。分析認為,北京的做法一方面要顧及面子,亦是擔心公共秩序及社會管理出現問題,當局必須確保在冬奧完結前不容有失。

新冠疫情已持續2年,中國率先實施嚴格的病毒「清零」政策,現在亦成為其中一個最晚放寬限制的國家。

香港緊跟中國「清零」防疫政策

在中國大陸,每次發現有確診個案,當局就立即封鎖社區,同時強制所有曾經到訪的人進行檢測。這種高規格的防疫方式維持了近2年,直至近日,深圳、西安及天津多地民眾開始反彈,不滿這種防疫方法過分嚴苛。

不過香港近期再面對疫情,卻同樣採取與大陸當局同等的嚴苛處理方式。周五,香港食衛局局長陳肇始指,由於葵涌邨逸葵樓染疫群組有擴大趨勢,包括16宗確診及初步確診個案,須圍封檢測5天,2,700名居民需要每天接受檢測,並進行居家隔離。這次是新冠疫情以來香港首次長時間圍封樓宇。

香港難以實行病毒「清零」? 蔡堅:非醫學問題

香港人口密集,在醫學角度上,是否難以做到病毒「清零」?香港醫學會會長蔡堅認為,現時的防疫政策都是港府而訂,涉及政治因素,而非醫學上的問題,而香港本身是國際城市,要封關有一定困難。

蔡堅說:執行得很嚴謹,這也不能怎樣改變,這也是政治因素。封關,避免全世界的人進入香港,做起上來會有一定程度的困難,原先香港是一個國際關係大的城市,旅遊、金融、商業的城市,現在封著,外國差不多都是以病毒「共存」的方法時,(香港卻仍是)封關或「清零」的方法。

為何中國堅持病毒「清零」? 鍾劍華:撐著自己的面子

世界多國開始嘗試與病毒「共存」,中國仍堅持病毒「清零」。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鍾劍華認為,當局是擔心公共秩序及社會管理問題,一旦疫情大爆發,會引起社會的動盪,例如天津小規模的封城,亦引起部分民眾激烈的反應。加上疫情初期,中國面對世界各國質疑病毒來源時,就以封關為防疫策略,指其他地方制度落後。

鍾劍華說:到現在疫情第四、五波,病毒變種的時候,病毒變種回到大陸,它(中國)只好硬著頭皮繼續用這個策略,它不肯承認那套策略在今時今日,已經不再有效,所以不惜代價,如西安一封就封1300萬人,寧願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甚至令到整個地區受到損害這種方式,來撐著自已的面子。

鍾劍華:冬奧完結前不容有失

鍾劍華續指,雖然目前當局改變口風稱會「彈性清零」,但仍未看到會如何「彈性」處理,相信接下來一段時間,當局仍會以現有防疫策略,防止疫情擴大,起碼在冬奧完結前都會繼續「清零」政策,避免有任何閃失,至於在二十大前會否調整政策方式,就要再作觀察。

而他相信只要中國政策不變,香港亦不會改變。

世衛:建議放寬旅遊限制

世衛周三(19日)在緊急委員會會議上更新國際衛生條例,包括呼籲各國取消或放寬旅遊限制,認為有證據表明,相關防疫限制未有帶來額外益處,難以有效遏止Omicron傳播,更會加劇部分國家的經濟及社會壓力。

世衛指,各國實施佩戴口罩、強制檢測、隔離及接種疫苗等旅遊限制時,應基於風險評估,避免為旅客帶來經濟負擔。由於新冠疫苗供應有限以及分配不均,各國不應視接種疫苗作為容許旅客入境的唯一條件,並呼籲應根據世衛指引,考慮採取風險評估,包括酌情取消、修改檢測或檢疫要求等措施,方便旅客國際旅行。

記者:董舒悅 責編:李世民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