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調查發現,在新冠疫情下,香港近半受訪市民的家庭收入下跌,減幅平均近4成,大部分原為小康家庭。當中「10人中有4人」曾因收入不足而借貸,平均借款約8萬港元,最高借貸額高達40萬港元。機構認為,疫情對市民造成的經濟衝擊未完,建議港府推出針對性紓困措施,並建立失業支援制度,協助市民度過短暫財困。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於今年9月至10月成功訪問598名市民,受訪者平均年齡為38歲,家庭平均人數為3至4人,疫情前家庭平均收入為3.82萬元,逾46%人學歷達大專或以上。
逾一成受訪者 家庭收入大減 9成或以上
調查結果顯示,疫情期間,46.6%受訪者的家庭收入下跌,平均減幅38.3%。當中有12.5%家庭收入大減9成或以上,近乎失去收入。
收入下跌的受訪者當中,約55%人的家庭收入仍未能恢復疫情前水平。而最低家庭收入狀況持續時間,平均維持8.5個月,當中有逾10%人維持19個月或以上。惟僅不足4%人決定申請綜援,其他人不申請綜援,主因是不符合申請資格及程序繁複。
機構建議:建立失業支援 制 度
基督教服務處政策倡導幹事吳偉明稱,不少在疫情期間收入下跌者原為中等收入、小康家庭,難以符合港府現有資助條件,面對突然陷入的短期經濟困境,變得無助。
吳偉明說:當中不少失業人都希望找到工作。他們需要一個過渡期,他們並不預料需要政府長期的幫助,而是一個短暫過渡性支援,那與綜援的需要是不一樣。若(政府)給予一個6至9個月的失業支援予這些家庭,可能他們就不需要用光積蓄或借貸,而疫情後的恢復會好很多。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又建議,港府容許特定人士提取部分強積金用作應急,再推出限時放寬綜援申請門檻,並建立失業支援制度。
受訪者中 最高借貸額為 40萬港元
調查亦發現,在疫情期間收入下跌者中,71.9%人需動用儲蓄應付日常開支;另有41%人曾借貸,主要向親人及朋友借款,借貸金額均達7.75萬港元。當中,約60%人借貸4萬港元或以上,最高借貸額為40萬港元。 當中逾7成人出現精神困擾,或家庭衝突。
記者:李智智 責編:張薇 網編:林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