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中港全面通關,兩地人的磨擦亦隨之再度增加。香港平機會擬修例,禁止港人與內地人「互相歧視」。評論認為,中港矛盾是深層次問題,以法例規管只會帶來反效果,是治標不治本,憂慮是埋下更大的「心理炸彈」。
香港平機會2年前透露計劃修訂《種族歧視條例》禁止「族內歧視」,即包括禁止港人及內地人「互相歧視」。平機會主席朱敏健周一(20日)在立法會會議上稱,相關建議修例工作已進入最後階段。
他強調,以立法處理歧視問題是最後手段,但考慮到內地居民在僱傭範疇及使用公共設施上,的確受到不必要的侮辱、敵視,因此希望以「族內歧視」的方式去處理。
朱敏健說:立法方面,我們絕對同意立法應該是最後手段,以「族內歧視」的方式這個問題,是希望內地居民的權利和受到的遭遇能夠正式作出規範,現在目前到最後的細節,其實我們與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有密切聯繫,一旦有成果會再與立法會議員互相交流。
有議員關注近期內地人在港受歧視情況,朱敏健表示,自兩地恢復正常通關以來,平機會收到有關的投訴及查詢數字未有提升。他指平機會2022至2023年度首10個月,收到749宗投訴個案,並於6個月內完成處理85%的投訴,而個案成功調停率為86%。另外,平機會處理了10宗法律協助申請。
評論:治標不治本 造成更大的「心理炸彈」
時事評論員桑普周一對本台指,修例做法治標不治本,不但未能有利中港融合,反而會帶來反效果,令每個人都失去免於恐懼的自由,並質疑今次修例是整個《國安法》系統中,打壓香港的另一個「法寶」。
桑普說:一直以來香港有《國安法》、《刑事罪行條例》的煽惑罪,都是針對國家或政權的仇恨、敵視、煽動顛覆、污衊,這(修例)最大的重點是,結果涉及言論,涉及中國大陸人不敬的話,是否都會被法網所網羅?我認為這件事只會將彼此文化差距、價值觀差別捲在心中,無辦法或被禁止用言論,以其他方式表達出來,這只會治標不治本,將不滿潛藏起來,只會造成一種更大的心理炸彈,等待時機爆發。
他指出,「歧視」定義廣闊,可能引起執法問題,預料有關修例會令很多人墮入法網, 例如一些「黃店」表明不招待大陸人都會受影響。
評論:以新的法律懾服「真香港人」
桑普指出,中港矛盾問題深遠,不是單靠立法可以改善,而是新移民需要認同香港原有的文化及價值觀;而在「新香港」下,「真香港人」被迫作出配合。
桑普說:問題在於結果要促進中國大陸的人,要融入香港成為新移民,關鍵的地方是要認同香港的價值,包括自由、民主、法治普世價值,問題是在「新香港」下,這種價值已經盪然無存,不是說煽動彼此的敵視問題,而是最後香港人要配合「新香港」的論述,過一套不同價值觀的生活,這是最悲哀的地方,真正的問題不在於歧視,而是用新的法律制服、懾服香港人,這才是真正目的。
中港矛盾深遠 引發民生及社會問題
香港對大陸開放「自由行」後,為各區市民日常生活帶來滋擾,發生多次示威遊行。早在2009年4月,香港對大陸開放「一簽多行」,大量「水貨客」出現;2012年起,香港民間組織多次發起反水貨客示威,包括「光復上水」、「捍衛沙田」等行動。
大陸食品的安全問題,亦觸發大量陸客來港「搶資源」。在2014年,港人在尖沙咀廣東道發起「驅蝗行動」,要求減少「自由行」,不滿他們來港搶奶粉 ,抗議大陸旅客霸佔香港人的生活空間及搶奪資源。
另外,新移民來港表演賣藝,亦造成噪音滋擾問題,引起港人不滿。2019年7月,香港出現「光復屯門公園大遊行」,抗議包括康文署在內的香港政府部門,長年放任「大媽」於屯門公園非法賣唱下所造成的噪音及風化問題。
香港對大陸人的稱呼亦成為爭議。在2000年代後期起,「強國人」、「支那人」、「蝗蟲」成為香港人對大陸人的新貶稱,「支那人」被視為對中國人的污辱性代名詞,亦有香港人將中國大陸遊客比喻為「蝗蟲」,責備他們掃空商店貨品。
記者:董舒悅 責編:李世民 網編:江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