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財兩失】人才流失疫情持續 港府堅持「清零」或令經濟雪上加霜?

0:00 / 0:00

過去兩年,由於香港政局及疫情等因素,引發不少外資撤出香港,而香港的勞動人口亦是近7年最低。有美媒預計今年香港的外籍及本地人「出走潮」將會加劇。有經濟學者批評清零政策不切實際,封關措施加速人才及資產流失,預計2022年香港的經濟走向不容樂觀。

新冠疫情全球肆虐,香港正爆發第五波疫情,港人需準備度過一個冷清的農曆新年。

特首林鄭月娥周五(14日)宣布,疫情仍未受控,現行防疫措施延長14天,直至2月4日年初三,所有大型活動要取消,包括年宵花市、新春市場以及旅發局已安排的新春活動。另外,當局繼續外防輸入措施,8個國家實施的地區性航空熔斷機制,亦要相應延長多14日。

《彭博社》:2022年香港外籍及本地人「出走潮」將加劇

美媒《彭博社》報道,招募公司Sheffield Haworth亞洲區董事長羅伯茨(Simon Roberts)指出,發生在香港的林林總總,包括嚴格的防疫規定及《港區國安法》,令銀行和金融服務行業公司都在關注,哪些地方才是他們員工的理想駐地。

報道又指,香港的外籍人士和當地人的離開,料將在2022年加劇,原因包括港府持續壓制公民社會,且對於配合中國疫情「清零」政策引發的不滿也置之不理。

阮穎嫻:人才流失與香港防疫政策有關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助理講師阮穎嫻認為,近期的人才流失率與公民社會受壓關係不大,而是與香港嚴謹的防疫政策有關。她又指,在現時趨勢下,不少公司實行網上工作,這亦可能令就業人士更容易轉職到其他地方,而不用留在香港。

阮穎嫻說:我相信公民社會未必對於營商的人有很大關係,因為如果是指公民社會,他們應該早點就離開,不是今年才開始走,反而抗疫方面,通關的問題,以及要隔離很多天,這會是比較大的問題,因為外籍人士並不以香港為家,對他們來說,只是找個地方工作,對於他們來說沒有太大的誘因必須留在香港,尤其是跨國公司很多地方都有分部,最有競爭力的人是最能夠離開。

多國嘗試與「病毒共存」之際,香港仍緊跟中國「病毒清零」政策,並致力爭取與中國通關。這是否有利香港經濟發展?阮穎嫻認為,通關愈多,愈有幫助,不論是與中國還是國際之間,只要人員或貨物加快流通,都是有利經濟。

羅家聰:2022年經濟走向不樂觀

香港經濟學者羅家聰則形容,「清零」政策不切實際,對於香港2022年的經濟走向,他稱「沒有甚麼樂觀因素」。

羅家聰說:外資離開都是很久的事,不是現在,本土(業)都死了,(香港)很多是服務業,都開不到店,每個星期付租金、成本。發展科技沒用,不是香港的強項,本身發展的國際金融都死了,只剩下地產,也不太行,沒有甚麼出路可以看到,加上現時(港府)突然四處封鎖,這樣做法令本身做小生意的人都做不住。

就業人數比2019年減18萬 勞動人口近7年最低

本台周五(14日)翻查香港政府統計處數據,香港就業人數由2019年社會事件發生時開始下跌,由2019年5月至7月的約385.5萬就業人士,下降至去年11月的約367萬人,減約18萬人。

數據亦顯示,香港勞動人口由2019年5至7月起,每次統計都呈下跌趨勢,當時的勞動人口有397萬,截至去年11月,香港的勞動人口約為383.1萬人,兩年間跌近14萬,為近7年最低。相比過往,對上一次最少的勞動人口,是2014年3月至5月的383.9萬人。

(註:勞動人口是指15歲及以上,陸上非住院的就業或失業人士。)

記者:董舒悅 責編:李世民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