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教育】教局公布中史歷史課程框架 強調故宮皇權、毛澤東現代化「努力」

0:00 / 0:00

香港教育局周三(26日)公布中國歷史科和歷史科「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中史科教學強調培養學生對國家、民族認同感,特別提及秦代大一統促進國家「安全」,又提到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努力,港英歷史部分則描述華人受不平等對待,強調領土完整之重要性。學者指國安課程扭曲歷史,歷史教育為政治服務。 (陳駿豪 報道)

教育局頒布中國歷史科和歷史科的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中史科的整體教學重點寫道,讓學生「認識香港與國家歷來的緊密關係」,加強學生對政治安全及文化安全概念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國家觀念和國民身份認同。另外,學生在課程中可以「清楚理解國家從被列強侵略,以致英國佔領香港,及後國家克服困難的奮進過程」。

hk-education2.jpg
史歷史科「國安教育」框架內容提要。(粵語組製圖)

歷史教師:不解教育局何以強調國安教育

歷史科教師張往認為,國家安全元素,不應該凌駕科目原本的課程,前線老師不解教育局何以強調國安教育元素。他認為老師要盡量使用不同史料,在有限課時中以學科知識為主。

張往說:政府和教育局可否解釋,在眾多元素中,如今的年代,為何要強調國家安全?是否我們面對如歷史所言,列強入侵?主權喪失?如果國家發展良好,為何要強調國家安全?我看不到為何要將國安教育放在最優先位置。

張往又認為,當局不應強行實施「國安教育」課程。他認為目前教育局以「硬命令形式」實行,而專業的教育工作,不應由上而下帶出指示,過程中可以溝通,又認為政府應諮詢前線老師。

鍾劍華:扭曲和片面解讀歷史 旨在洗腦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批評,教育局強推「國安教育」,是扭曲和片面解讀歷史,旨在洗腦和強加意識形態在學生身上。

鍾劍華說:我不認為談秦朝歷史和今天的國家安全有何關係,有很多都是赤裸片面扭曲歷史,明朝有很多有問題的施政,教育局不大談,只說如何興建紫禁城(故宮),扭曲政治遷就需要;毛澤東在當政後1949年後發動的政治運動,反右、文化大革命、大躍進等,無疑為國家民族造成很大的災難,這些又不提?明顯是以國家安全之名歪曲歷史,誤導學生,以此方式培養盲目的民族情感。

鍾劍華又反駁,港英殖民地政府在上世紀70年代,推行一系列社會改革,包括醫療、教育、房屋、福利的改革,甚至在80年代起有政治改革。他亦指,對待華人不公平在殖民地早期較明顯,「但到後期已無此事」。鍾指,「國安教育」問題不是中共強加史觀問題,因為史觀是科學客觀理解歷史,也可容納不同歷史觀點,現在教育局推行只是為一己的政治目標。

他批評中共所教的歷史,「長期扭曲和埋沒歷史事實,遷就政治需要,不是史觀問題」,他更狠批港府只因政治需要摘取一部分歷史,作為教育工作的部門或現代政府,相當不負責任。鍾劍華認為,老師課程綱要為老師教授歷史時定下「框架」,老師連教學方法和詮釋歷史的專業也遭教育局強行干預,老師承受極大壓力,有良知的老師也要承受制度下的後果。

hk-education3.jpg
教局建議學習「國安」的活動。(粵語組製圖)

秦統一「維護政權」 明大建宮殿確立皇權象徵

教育局頒布的提綱中,中一至中三秦漢史,「國安課程」提及要秦朝大一統措施,包括建立中央及地方政制、對外用兵、國防和經濟建設和影響,闡述秦代確立國家規模,維護政權和領土統治,保障人民福祉和國家安全。當中沒有觸及秦代淳于越與李斯討論實行「分封」的部分。

至於明代,課程要求介紹明成祖於北京興建故宮,「體現宮殿為國家政治」的皇權象徵。至於清中葉連串與外國的武裝衝突,則是「列強入侵中國」。高中中史科課程,則寫道「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之役、中日甲午戰爭、列強劃分勢力範圍和八國聯軍等,屬於「侵略行為」。至於「義和團」、中英商貿背景等,均未有觸及。

教育局提議舉辦「抗日歌曲欣賞會」

至於初中歷史科,則教導學生認識港英時代,「港督擁有極大權力,政府高層官員亦全由英人出任、華人受到不平等對待」,從而令學生「明白」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的重要。該部分沒有提及港英政府如前港督麥理浩,對香港的社會福利政策、末代港督彭定康的政制改革等。

教育局建議修讀中史科的學生, 在初中可以身穿「唐服」體驗中華文化;與歷史科協作,安排學生專訪東江縱隊老戰士,了解口述歷史。至於高中學生,教育局則提議與音樂科合作,舉辦「抗日歌曲欣賞會」;又與視覺藝術科合作,舉辦「抗日海報創作比賽」,認識文宣對國防的作用。課程又特別指明,學校可以安排同學在學習當代中國歷史時,到「抗美援朝紀念館」、「斯大林公園」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