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教育】香港大專院校被質疑跟隨中國 攝錄課堂上師生一言一行

0:00 / 0:00

跡象顯示,在中國強制實行的大學上堂錄影措施,已開始在香港實施。越來越多香港的大專院校將國安教育列為必修課程,有院校更派人錄影教學過程。也有院校已在課室內裝置監控攝錄系統,懷疑是用作記錄講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言一行。

《路透社》上周五(5日)披露,香港浸會大學及香港理工大學的國安教育課程部分教材及課堂情況。《路透社》引述兩名有份出席課堂的學生表示,浸大講堂中最少有一部閉路電視,及有一名不知名攝影師在課堂內拍照。

浸大編委報道指,是日課堂估計有多於100名學生參與,其中約一半為中國留學生;校方高層亦有到場旁聽。(授權於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編輯委員會圖片)
浸大編委報道指,是日課堂估計有多於100名學生參與,其中約一半為中國留學生;校方高層亦有到場旁聽。(授權於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編輯委員會圖片)

浸會大學:並無任何攝錄安排 拍攝目的只為活動紀錄

香港浸會大學回覆查詢指, 有關課堂並沒有任何攝錄安排,但一如其他聯通課程,主辦部門會安排職員拍攝少量相片,目的純粹是作為活動紀錄。教育局則回覆查詢稱,學校進行國安教育,提高國家安全意識和守法義務是法定責任,並符合學生和整個社會的利益,並稱大學享有學術自由和機構自主權,由大學自行設計和推行國安教育,政府在需要時會提供協助。

前理工教授:理工現時每科每堂都須錄影

在疫情爆發以來到現在,由於要讓未能到港的學生也能上課,所有院校都要網上授課和錄影。理大前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鍾劍華周一(8日)接受本台訪問。他說,在理大任教期間,如有人需要拍攝課堂情況,出於尊重學生的前提,會慣性地先通知學生,不願意被拍攝的學生亦可選擇暫時離開。

他表示,自己亦看過相關國安課程的教材,認為「基本上已變正政府傳聲筒」,並指出據他所知,現時大學要求每科每堂都須錄影,有老師向他反映,難以在課堂上暢所欲言。

鍾劍華說:我所知道的就是,理工大學每一科、每一堂,包括社科學院都全部錄影。有(前)同事很清楚和我說,他説特別是教授社會科學,基本上是沒辦法暢所欲言,因為你把全部錄下來。對部分(前)同事來説,確實有震懾的作用。我還問他們,為甚麼這件事沒有人講呢?大家都怕。

理大學生:留意到不少課室新裝鏡頭

理大學生會外務副會長張心怡周一(8日)對本台說,自疫情以來,大學採用混合模式上課,即大部分面授課堂均可視乎需要,而同時以線上模式進行,因此教授在這段期間需要錄影課堂。不過她指出,在新學年留意到,不少課室都新裝了鏡頭, 認為有監視學生之嫌。

張心怡說:我們看到新裝了鏡頭,現在學校採用混合教學模式,以前只會在老師的電腦前有鏡頭;但現在是老師電腦前有一個鏡頭,在課室中間也有鏡頭,錄下大家上課的樣子,或者匯報的時候會用來錄。我和很多朋友都説,不知道是不是閉路電視,還是鏡頭?上課一舉一動都會錄下來,讓同學感覺有點差。

本台已向理工大學查詢,正待回覆。

翻查資料,教授浸大國安課程的大律師范凱傑,曾於律政司工作,亦是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共同發起人,以及選委會法律界委員。(授權於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編輯委員會)
翻查資料,教授浸大國安課程的大律師范凱傑,曾於律政司工作,亦是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共同發起人,以及選委會法律界委員。(授權於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編輯委員會)

《路透社》又説,課程由親政府的大律師范凱傑教授。他曾於律政司工作,亦是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共同發起人,以及選委會法律界委員。他在課上播放近200頁投影片,當中警告學生《國安法》具有震懾力,違者將受到嚴懲。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編輯委員會報道指出,范凱傑在課堂上曾引用「唐英傑案」、「12港人案」等案例,更引用尚未正式開審的「民主派初選案」,向學生釐清帶有分裂國家意味的字眼,而校方高層亦有到場旁聽。

學生其後進行測驗,須完成20條選擇題,其中一條問及「如有人在Telegram群組要求其他成員堵塞鐵路,藉此阻止市民上班,從而逼使政府落實普選,他觸犯甚麼罪行?」答案選項包括「煽動分裂」、「顛覆」、「恐怖主義」,及「勾結外國勢力」。

理大國安教材問及 批評政府會否觸犯國安法

另外,《路透社》亦提及,香港理工大學的國安課程有長達109頁的投影片,當中引述英國哲學家的説話:「懲罰的權利對社會契約及道德最為重要(The right to punish is essential to the (social) contract and to morality)。」《路透社》指,其中一張投影片問及「學生批評政府會否違反國安法」,校方提供的標準答案說:「視乎情況。如果批評包括《國安法》下四大罪行任何一條,就可能構成犯罪。」

有理大學生在新學年留意到,不少課室都新裝了鏡頭, 質疑有監視學生之嫌。(受訪者提供)
有理大學生在新學年留意到,不少課室都新裝了鏡頭, 質疑有監視學生之嫌。(受訪者提供)

港生、陸生對國安課程反應兩極

《路透社》引述浸大學生指,擔心這些作業會為她帶來麻煩,甚或會因而被政府檢控;另一名學生則形容,國安課程是嘗試「重建(學生)思想」,亦有學生直言不會因為聽了兩小時課堂而變得愛國。《路透社》亦訪問了一名來自内地的學生,他對課堂表示歡迎,認為西方國家影響香港學生的思想,使他們缺乏國安意識,而中國學生從小「沉浸」在國安教育中,因此對國家有很強的身份認同意識。

自疫情以來,理工大學大部分面授課堂均可視乎需要,同時以線上模式進行,因此教授在這段期間需要錄影課堂。(受訪者提供)
自疫情以來,理工大學大部分面授課堂均可視乎需要,同時以線上模式進行,因此教授在這段期間需要錄影課堂。(受訪者提供)

香港民意研究所上周五(5日)公布有關學術自由的調查。結果顯示,共有超過一半受訪者認為,《港區國安法》對香港學術自由有頗大或很大限制,並僅有35%受訪者認為,香港各間大學管理層努力保障學術自由。

記者:鄭日堯 責編:何景文 網編:林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