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2018年第三季通車,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隨之亦步亦趨。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呼籲香港年青人,要做「大灣區人」引起一片譁然。(霍亮喬 報道)
本台記者隨機電話訪問80後、90後的土生香港人,究竟日後要做「大灣區人」還是「香港人」呢?
80後的曾小姐說︰我當然不認同。我是香港人不在於我在何處工作而改變我的身分。就算此刻我因為有什麼的新安排,可能到美國、台灣等,但我香港人的身份是沒有改變的,我持的仍然是香港身份證。
同是80後的林先生則說︰我當然不接受,本身都並不是屬於那個地區(大灣區人)的人,我們持有的是HKID(香港身份證)。分得好清楚的,政治還政治,經濟還經濟。例如我目前從事Insurance(保險業),我中、港兩邊都有做。
林先生認為,港人的身份不會因到香港以外地方工作發展而改變;他認為北上賺錢與身份認同是兩回事。
林先生說︰其實我都有發展(融入國家發展)的。可以北上賺他們的錢,但身份認同是另一回事。經濟角度而言,國家的確有好大的需求,而香港是服務供應的角色。但從政治角度,我們分得好清楚。
90後的林小姐則說︰為什麼要融入他們(國家發展)?我從事電視電影工作,見到身邊好多人北上拍攝工作。現在的電視總是要找個理由北上拍攝,因為要在大陸上映;總是要找些大陸演員,又是因為要在大陸上映。
看來林小姐對「大灣區人」的稱呼很抗拒。同是90後的陳先生則說,就算到了大陸工作,都要稱自己是「香港人」。
陳先生說︰如果媒體要稱自己作什麼「大灣區人」都可以接受的。我想都要符合市場需要,而且好難控制媒體的稱作。
記者問︰接受「大灣區人」的稱號嗎?
陳先生說︰少程度上(接受),不會完全抗拒,反正只是一個身份,自己清楚自己的身份為何就可以。
2017年底,香港大學民意計劃公布過港人身份認同調查,顯示18至29歲青年,自稱純粹「香港人」的比率為69.7%,較上次調查升4.7百分點,為九七回歸後有紀錄以來最高;自稱純粹「中國人」的比率則為 0.3%,較上次調查再跌2.8個百分點,為九七後最低紀錄。調查成功以電話訪問1,034名香港巿民。
2018年3月,總理李克強在兩會發表工作報告,表示推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建設,將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香港,6月11日,政府總部將舉辦粵港澳大灣區「宣講會」,由三地政府及國家發改委牽頭。粵港澳大灣區是指由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惠州和江門組成的城市群。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