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報告》顯示,十年間新移民來港人數進一步下降,但新移民以粵語為慣用交談語言的比例降至不足七成。「新香港人」少講了粵語,有居港二十年的「老移民」認為,感受到粵語和普通話的地位,在香港此消彼長。(霍亮喬/馬立克 報道)
香港統計處周四(11日)公布的最新數字顯示,內地來港定居未足七年人士的數目,由2006年217,000多人,減少至2016年165,000多人。統計處指,是由於過去十年抵港的單程證持有人數目減少。 不過當中以粵語作為慣用交談語言的比例,由2006年達84%,減少至2016年不足七成;以普通話為慣用交談語言的比例,由2006年2%,上升至2016年超過一成三。
本台採訪了在香港工作生活了二十年的「老移民」、媒體工作者陳陽,他說感受到二十年間香港使用粵語和普通話的變化。
陳陽說︰我在香港生活了二十多年,感受到普通話和粵語的地位的轉換。此消彼長。因為我剛去香港的時候,說普通話在社會上是受歧視的,讓群眾看來說普通話就是那種落後封閉的代名詞。
至於日後普通話會否在香港逐漸成主流?
陳陽稱︰經濟決定語言的地位,我覺得跟政治無關。現在港幣貶值,客戶是內地人,普通話就比較受青睞。內地和香港這二十年,經濟發展此消彼長,香港這二十年發展比較緩慢。
香港關注新移民組織,社區組織協會幹事施麗珊向本台表示,「新香港人」少講粵語,與
近年有更多來自外省人到廣東工作有關。香港人在內地結識的配偶,使用普通話的機會亦大增。
施麗珊說︰的確是多了外省的(新移民)的,現時來自廣東的約估六成,以前可能有八成。我估計變化的原因是可能多了來自外省的人士到廣東工作,中港交流多了。很多街坊都說自己在深圳等地區結識到來自外省的太太。不是從廣東的工廠抑或其他服務行業結識到。
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報告還顯示,內地來港定居未足七年人士的教育程度有所上升,曾接受專上教育的比例,由2006年百分之7.9%,上升至2016年近兩成;居住在公屋的比例,亦由2006年的超過一半,減少至2016年少於三分之一。
2016年的新移民年齡中位數是33.9歲,較2006年為高;另約40%是25至44歲的女性,大部分來港與丈夫團聚;約16%為15歲以下兒童,人數由2006年的63335人大幅下跌至2016年的26,368人,這年齡組別的跌幅佔整體跌幅超過70%。
更新: 03/06/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