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重推投資移民「搶錢」 惟競爭力減弱自由倒退下僅能吸內地客

0:00 / 0:00

港府在「財赤」下再推新政策「吸資金」,被稱為「投資移民」的「 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周五(3月1日)起接受申請。申請人在香港投資最少3,000萬港元,並在香港連續居住7年或以上,便可申請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分析認為,計劃會吸引內地投資者,但憂慮投資者單一化,令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受挑戰。

港府 公布,在「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下,申請人在香港投資最少3,000萬港元,就可帶同配偶及18歲以下子女來港逗留2年,期滿後可再申請延長。在港連續居住7年或以上後,就可申請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 計劃詳情)

根據規則,計劃的最低投資門檻為3000萬港元,當中投資者需最少投資300萬港元予特定的「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投資組合」,當中包括創新及科技行等重點行業;其餘2700萬元可投資在金融資產及非住宅房地產,而非住宅房地產上限為1000萬元。投資推廣署會負責審查申請是否符合財務規定,入境處就負責審批簽證、進入許可和延長逗留期限等申請。

港府:新計劃有別「高才通」 吸引世界各地投資者來港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周五在港台節目表示,計劃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來港,包括中東及東南亞等地的高資產人士都對計劃有興趣,又指今次計劃與「高才通」針對客源不同,是著重帶給香港的投資額。

許正宇說:「百貨應百客,不同的路給予不同的人,因為高才通要一定教育水平、較高收入,這次我們是資本投資,視乎他們來香港帶給我們的投資額有多大。」

許正宇表示,新計劃並沒有「硬指標」,但參考已於2015年暫停的「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過去10多年的平均每年申請宗數為4000宗,若以新計劃淨資產要求3000萬元計,料新資金可達約1200億元。

分析:香港投資者傾重內地趨單一化

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接受本台訪問稱,預料計劃會吸引內地投資者,但憂慮投資者單一化,令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受挑戰。

李兆波說:「其實香港想多元化,一直叫公司來上市,企業總部或辦公室搬來香港,但最後不能多元化,對於香港維持國際金融中心,或者相國家城市都是一個幾大的挑戰,即外國、西方人的比例在縮減,飲食、消費,都希望是香港20年前的景況。」

新加坡投資移民入場費比香港高近一倍 當局冀選擇性地吸引投資者

新加坡都有投資移民計劃,相比香港的入場費更高近一倍。資料顯示,去年3月,新加坡當局收緊「全球商業投資者計劃」Global Investor Program (GIP) ,新計劃下,外地人可通過3個方案到新加坡投資獲取居留准證,其中之一,是申請人必須投資至少1000萬新加坡元(約5,813萬港元)成立新的商業實體,或投資在已營運中的業務。其次,申請者須在「全球投資者計畫」下所精選的基金投入2,500萬坡元(逾1.4億港元);或在新加坡設立資產管理規模至少2億坡元(約11.6億港元)的單一家族理財辦公室等。

新加坡經發局表示,許多司法管轄區爭相吸引高素質的企業和投資者,收緊政策是為了「有選擇地吸引有能力為新加坡帶來更多經濟影響,以及有意在新加坡紮根的企業和投資者。」

李兆波認為,對於投資移民而言,他們會視乎該地方的股市表現、教育水平、生活質素及自由度等,相比香港,新加坡在各項指標上更有優勢。他說:「香港股市現在雖然很差,但市值仍遠高於新加坡,而新加坡近中東,即熟悉中東,有東盟,投資來說是後起之秀,又近印度,對於投資移民來說,都會考慮一點多元化的投資。」

港府2003年曾推投資移民計劃 擁外國身份中國籍人士佔約9成

香港過往亦曾推出「投資移民」計劃,不過入場門檻比現時低。翻查資料,港府在2003年實施「投資移民」計劃,最初投資門檻為650萬元,當時吸引不少大陸投資者購買物業移民香港,被指推高本地樓價。至2010年,計劃投資門檻提升至1,000萬元,同時將買樓選項剔出資產類別,而有關計劃最終在2015年停辦。

數據顯示,2005年至2014年10年間,「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共有逾2.5萬名申請人獲批,投資金額總值約2139億港元。申請人中最多的是取得外國永久性居民身分的中國籍人士,佔整體約9成。

黨報批「高才通」未能有效「吸才」

在港府推出新計劃「搶資金」之際,「搶人才」措施成效都受到黨報質疑。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旗下的免費報章《香港仔》周四(2月29日)發表 社評,指出「高才通」要精準吸納所需者。報道提到,不少成功申請「高才通」的人才未有具體赴港計劃,有些人更稱申請「高才通」只為在周末和假日來港「體驗生活」,未能為香港實際經濟有所貢獻,認為當局應重新檢視各類人才計劃的細節和門檻,持續跟進調查,以確保人才能為香港帶來切實經濟效益。

資料顯示,截至去年11月,港府「高才通」計劃收到約6萬宗申請,超過4.7萬宗獲批。另據勞福局去年11月進行的「高才通」計劃跟進調查顯示,只有約一半受訪者已就業,另僅有約4成受訪人才已定居香港。

記者:董舒悅 編輯/網編:畢子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