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報告建議為港高危記者提供緊急簽證 港自媒體有多大生存空間?

0:00 / 0:00

英國國會跨黨派香港小組(APPGHK)最近發表報告,指香港新聞自由持續迅速惡化,其中提出支援香港或轉戰海外的粵語自媒體或獨立記者。剛於台灣創立《光傳媒》的獨立記者梁嘉麗,和《ReNews》一人媒體記者林彥邦,分別接受本台訪問時稱,由《蘋果日報》和《立場新聞》被迫解散後轉型1年,營運僅勉強糊口,要獲實際支援亦都「相當困難」,因恐稍一不慎就會觸及「國安紅線」。

英報告指港新聞環境惡化 建議支援港或轉戰海外的獨立記者

英國國會跨黨派香港小組周一(24日)發表題為「 Inquiry into Media freedom in Hong Kong: the case of Jimmy Lai and Apple Daily」報告,指香港新聞環境愈趨惡化,自2020年《港區國安法》生效後,至少28名新聞從業員被起訴,當中逾半數仍被拘禁;另至少8家獨立的新聞機構為保護員工而決定停運,包括《眾新聞》、《傳真社》等,以及2間因被控違《國安法》而被迫關閉,包括《蘋果日報》和《立場新聞》,導致近1000名新聞從業員失業,當中逾200人離港。

翻查資料,這股港媒倒閉潮在2021年6月《蘋果日報》停刊後出現,迄今近2年。同時,這批失業大軍仍有不少人轉型為獨立記者或自組自媒體,堅持粵語媒體專業。當中不少於過去1年相繼在香港成立,包括《大城誌》、《集誌社》、《Channel C》、《法庭線》、《ReNews》;另有海外的《綠豆》、《追新聞》和《棱角媒體》,其主要以各大社交平台或訂閱網站,發布即時和專題新聞,各均有2至6萬訂閱。

而APPGHK今次報告向英國政府建議,包括為不符合BNO(英國國民海外護照)簽證申請計劃,而又面對風險的香港記者提供緊急簽證;以及為被迫離開或流散到英國的香港記者,提供資金以重返新聞專業和粵語媒體等。這些措施對香港自媒體或獨立記者的幫助有多大?

港自媒體:實際支援是「相當困難」

前《立場新聞》採訪主任林彥邦以一人之力營運《ReNews》迄今約1年,他向本台稱,其媒體主力報道政治犯相關的新聞,以填補被主流媒體忽視的空白。目前經營主要靠訂閱收入,但要吸引更多讀者「課金」訂閱困難重重,每月僅勉強糊口,形容月薪較以往少30至40%,指「即使有一定規模的《獨立媒體》,目前仍處於年年虧損的狀況」。

林彥邦稱,外界任何對新聞業的支持「當然是歡迎」,但實際支援卻是「相當困難」。

林彥邦說:仍在香港的小型傳媒或獨立的媒體,很難與外國政府、組織有聯繫,更何況是直接的資助,這是可能牽涉到勾結外國勢力。當然我不認同,但問題是以往有NGO與海外有任何資金往來都成為罪證。

林彥邦又指,港府重新將《基本法》23條立法放入立法會議程,以及擬立法規管眾籌,變相令獨立記者或媒體有更大法律風險,更難籌集足夠資金繼續營運。

最大考慮並非資金 而是法律風險

至於1年多前轉職獨立記者的前《蘋果》港聞專題組記者梁嘉麗,上月赴台灣與一群香港記者創建《光傳媒》,希望以獨立思考、求真的精神,為港人爭取一個專業粵語新聞空間。《光傳媒》現成立了兩星期,獲逾1萬人追蹤。

梁嘉麗向本台總結經驗時,指自己亦是「勉強生存」,更透露不少同行要靠兼職或散工幫補,如送外賣、翻譯或撰稿員等。

她同樣「密切留意」眾籌法和「23條」的發展,認為香港獨立記者不論身處本地或海外,最大考慮並非資金,而是法律風險、及能否重獲以往的新聞和言論自由。她坦言,現在要離港後才能擁有自由。

梁嘉麗說:在香港的氣壓低下,那種「白色恐怖」,令我覺得要自由地報道是很困難,或將被訪者的內容全面報道,坦白說我有自我審查。離開香港後,可以發揮的新聞和言論自由度大些,我們都在摸這條路要怎麼走。

冀同行互助 擴大當地不同專業人脈網絡

梁嘉麗指,《光傳媒》與大部轉戰海的獨立媒體一樣,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過去疫情下公眾習慣了網上直播、視像訪問,變相讓地域空間限制減少,較易處理香港官方記者會和活動新聞,但深入在地採訪則較為困難,難有第一手資料。至於找受訪者方面,她指受累政治風險和社運創傷而「變得愈來愈難」,只能依賴海外人士,故「同行互助、建立和擴大當地和各國政界、學術等不同專業人脈網絡,適應新的媒體生態和時差等,都是大家很需要的」。

記者:李若如 責編:李世民 網編:畢子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