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運輸業輸入勞工計劃下,近日陸續有司機來港受訓及考試,當中包括30名小巴司機,但柴灣一條專線小巴線引入的6名中國司機,只得2人合格。有業內人士表示,中港兩地駕駛習慣不同,外勞司機亦未熟悉香港的交通常識,只是若果多次重考都「肥佬」,應另行物色人選來港應考,以免加重業界負擔。
港府去年批出461個外勞小巴司機及508個旅遊巴司機配額申請,運輸署表示,截至周四(4日)約有50名輸入司機已抵港,正進行駕駛訓練、就讀職前課程及參加駕駛考試,有6人已進行小巴駕駛考試,其中2人合格。
署方強調駕駛考試剛開始,相關數字暫時不宜作為有效的統計數字,但有小巴業界指合格率較本地司機稍低。綠色專線小巴總商會主席蘇世雄說,批出外勞司機合格的程度及水準跟香港差不多,但他們的合格率較低,可能與交通常識不同有關。
蘇世雄謂,如果聘請10名外勞司機,提供住宿租金至少2萬元,考試不合格,補考又要花多數千元,故希望他們2次就能合格,如果多次都不合格,會另外找人來港應考。
香港的士小巴商總會理事長周國強稱,明白外勞司機路試表現影響社會信心,惟認為市民毋須太擔心,外勞司機不及格與駕駛技術未必完全相關,兩地考牌文化不同也有影響,例如香港駕駛考試要求駕駛者在切綫時必須打燈、回頭察看,不能只看倒後鏡等,外勞司機若不知,易被扣分,同時他們也未必適應單對單考試,相信駕駛技術方面無大問題,估計最快可在2至3個星期後就重考。
據《明報》報道,6名率先參加路試的外勞司機屬負責營運16A、20M及18M等6條柴灣專線小巴線的萬能資源有限公司,其總經理李栢基表示,獲批約20多個輸入小巴司機配額,年齡由30多至逾50歲不等,大多為職業司機,上月中陸續抵港受訓及考試。對於僅3成多的及格率,李栢基指香港路試要求高,駕駛文化亦不同,需時適應。
自由亞洲電台粵語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