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散港人】理大圍城兩年後 19歲流亡者:我真係好想返香港

0:00 / 0:00

2019年11月17日,香港理工大學爆發激烈衝突,警方把校園重重包圍。這場「反送中」運動中最慘烈的一役,在無數港人心裡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兩年過去,大批示威者陸續被「秋後算帳」,部分示威者從此流亡海外,歸去無期,當中包括19歲的Ivan。然而逃離危城後,這些年輕抗爭者,面對的卻是「倖存者的愧疚」,以及茫然未知的前路。

「我想了很久很久,我決定要現身說法,因為我希望和大家一起,共同戰勝恐懼。」

19歲的Ivan在流亡英國一年後決定「政治出櫃」,有別於剛到英國時以Black Bloc打扮出席集會,今天的他不再蒙面,選擇面對鏡頭現身說法,為的是要讓世界,聽到他們的聲音。

Ivan說:我想用一個新的角度告訴世界,我們在想甚麼,我們在做甚麼,為甚麼我們要這樣做。為甚麼我不做一個港豬港孩,而要走上街頭?

走上街頭的「港孩」

兩年前,正是不甘於做一個不問世事的溫室「港孩」,當時還是中學生的Ivan選擇走上街頭抗爭,也在「理大圍城」期間走進烽火遍地的理大校園。在被圍困數10個小時後,他嘗試突圍逃生,卻隨即被捕。

雖然其後成功「踢保」,但隨著警方步步進逼「秋後算帳」,Ivan一直活於恐懼當中。最終在去年11月5日,他拿著香港特區護照,買了一張飛往英國的單程機票,獨自踏上流亡之路。離開香港的時候,連父母都被蒙在鼓裡。對於家人,他不願多談,也拒絕重提在香港的抗爭經歷,多番強調「唔想攞光環」。

流亡之後 政治庇護邊緣的苦苦掙扎

成功離開香港後不久,警方到他香港家中上門拘捕,並正式以「妨礙司法公正罪」起訴他。一線之差逃過牢獄之災的他,19歲就背負「逃犯」之名,獨自在異國掙扎求存。由於生於1997年主權移交後,他沒有BNO護照,到英國後只能申請政治庇護,在等待審批的過程中不能工作謀生,因而嘗盡苦頭。

「港援」(Hong Kong Aid UK)旨在以自身經歷,支援離開香港尋求政治庇護的同路人,為他們提供意見及轉介。 (「港援」臉書照片)
「港援」(Hong Kong Aid UK)旨在以自身經歷,支援離開香港尋求政治庇護的同路人,為他們提供意見及轉介。 (「港援」臉書照片)

他透露初到英國時,曾被在英港人「家長」勞役,限制其人身自由。他之後脫離他們,入住英國內政部提供給庇護者的臨時宿舍。

Ivan說:是一個很不受尊重,不覺得自己是一個人的住宿,不覺得他們有當我是一個人。來這麼久,曾經有一個手足和我一起住,然後又離開了。其餘都是來自其他國家的尋求庇護者,亞洲人少之又少,香港人現在更只有我一個。

如影隨形的心理陰影

在庇護者宿舍居住,孤獨之餘,他曾多次被管理宿舍的外判公司員工突擊上門查房,勾起他在「理大圍城」後離港前擔驚受怕,怕被警察上門拘捕的心理陰影。

而除了被突擊查房,他在今年6月接受第一次政治庇護面試。在超過6個小時的查問後,他最終因情緒問題無法完成,庇護申請亦至今懸而未決。他至近日才獲英國內政部,批出每星期8英鎊的生活補貼。

Ivan說:財政方面固然不會過得很好,但最困難的是面對前景的不確定性。政治庇護是一個很繁複的申請,期間不得工作,可能要經常報到,要面對複雜的面試,要交很多不同證據。等待中的不確定性,會增加政治庇護申請者在英國的精神健康負擔。

「倖存者」的愧疚

流亡英國一年,至今未能成功獲批政治庇護。 Ivan和一班朋友成立在英港人組織「港援」(Hong Kong Aid UK),旨在以自身經歷,支援離開香港尋求政治庇護的同路人,為他們提供意見及轉介,組織近期就向財政緊拙者提供冬衣送暖。

「港援」(Hong Kong Aid UK)除了協助在英港人,他們亦繼續在海外發聲,包括在英國和平紀念日期間設置街站,向當地人講解香港的情況,亦提醒海外港人毋忘2019年的血色11月。 (「港援」臉書照片)
「港援」(Hong Kong Aid UK)除了協助在英港人,他們亦繼續在海外發聲,包括在英國和平紀念日期間設置街站,向當地人講解香港的情況,亦提醒海外港人毋忘2019年的血色11月。 (「港援」臉書照片)

而除了協助在英港人,他們亦繼續在海外發聲,包括和藏人及維吾爾人組織合辦杯葛北京冬奧遊行,並在英國和平紀念日期間設置街頭展覽,向當地人講解香港的情況,亦提醒海外港人毋忘2019年的血色11月。

Ivan和一班朋友成立在英港人組織「港援」(Hong Kong Aid UK),除了協助在英港人,他們亦繼續在海外發聲,包括和藏人及維吾爾人組織合辦杯葛北京冬奧遊行。(資料圖片)
Ivan和一班朋友成立在英港人組織「港援」(Hong Kong Aid UK),除了協助在英港人,他們亦繼續在海外發聲,包括和藏人及維吾爾人組織合辦杯葛北京冬奧遊行。(資料圖片)

不過即使多努力,Ivan仍難以擺脫內心的矛盾和愧疚,他亦以此自嘲。

Ivan說:整天都在說「身土不二」,但過一會又大難臨頭各自飛,是會有一些倖存者內疚的時候,就會不斷在想,還有甚麼可以做?但如果我真是入去坐牢的話,我短期內不會出來,我就浪費了很長時間入去坐牢,但來到海外時,我就可以用這些時間,做我想做的事。

城裡的人想出來 城外的人想進去

據英國人權組織「香港監察」估計,英國目前有大約 120 名尋求政治庇護的香港人,另外還可能有200至300 名持有臨時或逾期訪客簽證的香港人。

一批英國下議院議員正聯合建議,修改BNO簽證申請條款,提出港人只要父母其中一方擁有BNO資格,即可申請BNO簽證到英國定居,即包括1997年後出生的香港年輕人。預計該建議將於月底在英國下議院進行討論。

這個修訂案如果獲得通過,正可幫助像Ivan一樣,父母有BNO卻不願和子女一同赴英,而要獨自在英國申請政治庇護的年輕香港抗爭者。這批抗爭者,再加上未來幾年數可能將達10萬持BNO簽證赴英的港人及其家人,預期在英港人群體將不斷壯大。

然而當城裡的人拼命想出去,城外的人卻拼命想回家。Ivan最希望看到的,是香港人「一齊返屋企食燒賣」。

「我真係好 X 想返香港」

Ivan現時雖身在英國,卻始終視香港為家,當他看到英國和平紀念日儀式上,獲群眾鼓掌歡迎的老兵時,不禁遙想香港「重光」,可以回家的一天。

身在英國,卻始終視香港為家,當Ivan看到英國和平紀念日儀式上,獲群眾鼓掌歡迎的老兵時,不禁遙想香港「重光」的一天。 (「港援」臉書照片)
身在英國,卻始終視香港為家,當Ivan看到英國和平紀念日儀式上,獲群眾鼓掌歡迎的老兵時,不禁遙想香港「重光」的一天。 (「港援」臉書照片)

Ivan說:我想跟大家說,一起回香港啦!一個民族返回自己的國家有甚麼錯?過去英國殖民香港,而家到中共殖民香港,香港人奮鬥了那麼久,都沒有一個真正民族自決的時候,我覺得好不甘心。如果他朝有一天,香港真是迎來重光的時候,我還有沒有機會在外面走?定還是我已經「冚左旗瞓左係度」?

這一天何日來臨,沒有人可以預料,但抱著這個希望,Ivan繼續在異國掙扎求存。

記者:邢博泓 責編:李世民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