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管理局與中國人民銀行周一(4日)宣布,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管局簽署人民幣/港幣常備互換協議,將雙方自2009年起建立的貨幣互換安排升級為常備互換安排,即無限期延續,互換規模由原來的5000億元人民幣/5900億港元,大幅擴大至8000億元人民幣/9400億港元(1200億美元)。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表示,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管局將雙方已建立的貨幣互換機制升級為常備互換安排,升級後協議無需再續簽、長期有效,這也是中國人民銀行第一次簽署常備互換協議。
由於港元跟美元掛勾,人民銀行換到9400億港元後,就等於拿到1200億美元外幣。美元仍然是國際上流通性最大的貨幣,但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佔比只有3%以下。根據香港金管局數據,香港於2022年5月底的外匯儲備資產為4650億美元,也就是說,人民銀行變相換走四分一香港外匯儲備資產,而香港金管局就增持了8000億元人民幣。
經濟時事評論員利世民表示,互換協議(swap line)在央行之間是很常見亦有需要,但人民幣本來就不是自由流通貨幣,而且香港金管局並非央行,其儲備的美元亦不應該動用,所以人民幣/港幣互換協議不但意義不大,而且非常奇怪。他估計背後的原因是,中國希望國際上有更多人使用人民幣,但又不敢將人民幣變成完全開放的市場。
利世民說:人民幣市場本來就是一個高度操控的市場,為甚麼要這一個協議,還要牽涉到金管局?我唯一的解釋就是,在他們的官僚立場,做了當成功了,這個又是他們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但是到底如何使用?他們沒有想過;有沒有用?可能亦都沒有想過;但是有沒有甚麼壞處?就更加不會想,因為他們只是執行政策,沒有想過政策本身有沒有甚麼漏洞,有甚麼缺陷。其實是很不必要,不必要的政策帶來了不必要的風險。電腦就可以重置,但是如果是一個金融財經制度,一場危機就等於很多人的身家性命財產。
但他認為,現時金管局的財務尚算透明,國際社會對香港的財經秩序仍然相信,但慢慢會令人產生一種香港的財金政策是為中國服務的印象,
香港金管局前總裁、行政會議成員任志剛(3日)表示,香港長遠要減低對美元的依賴,因此有需要加快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希望不論在經常資本和資本項目,人民幣都可以作為國際收支的交易單位和財富儲存。
他更提出,現時不停用外匯儲備買美債,即是用市民金錢借給美國,而美國跟中國正在打貿易戰,那不如把外匯儲備投資於香港的都會發展。
記者:胡凱文 責編:潘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