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選制下的首位特首李家超,剛結束訪問新加坡行程,並與總理李顯龍會面,兩地實力比較再引發討論。但從多方面數據觀察,自2019年開始,新加坡經濟和政治實力已大幅抛離香港。連最基本的領導人履歷,香港也望塵莫及。有國際學者分析指,「兩者已稱不上是競爭對手」,新加坡能長遠穩佔成為「國際樞紐」,而香港則縮成「區域樞紐」,「甚至甚麼都不是」,更指出香港受制於中美角力和美國制裁壓力,在眾多選擇下,投資香港已不是外資的選項。
香港特首李家超周一(24日)完成為期2天的新加坡訪問行程,事前赴總統府與總理李顯龍見面,並向對方逐一介紹隨行高官。雙方會面先比拼英語能力。
李顯龍說:我很高興你來到,我們與香港有很好的關係,疫情現在已經過去,重回正常狀態,我想我們應該重新加強關係。
李家超說:我今次訪問的目的是建立友誼、創造善意、增進認知和加強合作。
今次是港府在全面改變選舉制度後首次訪問新加坡。這番對話或者都可見兩地政府的級數差異。李家超作為首位紀律部隊出身的香港特首,曾被質疑學歷低,僅中學畢業。他所擁有關於公共政策和管理的碩士學位,只是參與警隊和澳洲查理斯特大學所舉辦的自學計劃而取得。
新加坡領導人和接班人獲世界頂尖學府履歷
至於李顯龍則獲豐富全球頂尖學府履歷,包括劍橋大學數學系「資深蘭格勒頭銜」(即尖子中首名)、哈佛大學公共行政碩士學位等。
李顯龍的政府內閣受惠新加坡重視精英栽培下,不少官員擁有世界級學府學歷,包括今次有份參與會面的新加坡副總理黃循財,擁有密歇根大學應用經濟學文學碩士學位、哈佛大學公共管理碩士學位,且曾任教育部、國家發展部、財政部等部的資深公職。對比香港「二把手」政務司長曾國衞,所僅有清華大學法學學士學位和入境處公職經驗,黃循財的資歷大幅拋離。
李顯龍最新內閣在2020年經歷「大換血」,注入7位年青新人,其中6位是剛在全國大選中當選的議員,選用獲民意支持的新血,為籌備未來人才準備。相反,李家超政府內閣被形容為「武進文退」、非傳統精英任命,至少4人是「武官」出身,包括李家超、陳國基、曾國衞和鄧炳強,但4人因在推動《港區國安法》扮演關鍵角色,正受到美國制裁。
![P2023072400262_photo_1245348.jpg](https://www.rfa.org/resizer/v2/4UC7ARHIGXEFPSMVAHYEITWVJY.jpg?auth=3bfcb48b842b6dd68bed9b05b76605fe838c904e9a5e3fd99ed39ecfa97ede6a&width=800&height=461)
新加坡官員具國際視野,港官只懂「效忠」
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國際研究學院副教授馮崇義,向本台分析指,雙方學歷比較可見兩地政府國際視野有別,特別提及港官過於側重「效忠」北京,有官員更被美國制裁,令香港聯繫世界的吸引力、能力和機會大減,如今「香港已稱不上是新加坡的對手」。
馮崇義說:香港原本自由度大,法治與新加坡旗鼓相當,作為與中國大陸和世界的開放窗口,作用比新加坡大,原本的地位遠遠高於新加坡。可是當中共收回香港,好端端地把香港給毀了,在2020年《港區國安法》後,把香港變成中國內地城市一樣的地位,也迫使海外改變對香港的政策,鑑於國安和經濟利益考慮,將亞洲橋頭堡由香港轉去新加坡。而李家超被制裁,在世界看來是不受歡迎的人,誰敢沾上邊?
國際巨星捨香港而選擇新加坡
最近不少人引用國際巨星Taylor Swift宣布下年抵亞洲開騷,只選日本、新加坡,但香港無份,來反映香港在國際上被冷落。據英媒《金融時報》的分析指,香港近年隨北京實施「清零」防疫和嚴厲的《港區國安法》,加上中美角力、物價成本高昂等因素,大幅削弱香港的吸引力,而新加坡的低稅率、穩定的法治和中立性則使其對企業和遊客更具吸引力。
外資以經濟、政治安全為由捨棄香港
若香港和新加坡不競爭,談合作又如何?李家超在星洲行程上,力推香港「北部都會區」和「八大中心」發展優勢,包括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等,是否可吸引到新加坡投資?
馮崇義認為「沒有意義」,又指兩地合作氣氛「只是做樣子而已」。
馮崇義說:世界也不看好香港,新加坡也當然了,更不會替代已經離開的美國和日本企業,把腳伸進來,都是因經濟安全、國家安全問題。
![P2023072400262_photo_1245349.jpg](https://www.rfa.org/resizer/v2/XZA2EGXE6O26TWCBVMSE6QULFU.jpg?auth=2dcfd41035bd83a4da3086f5f68318ed9cde60bdc7b8010d9ef8bd6c49eb991c&width=800&height=533)
多個具標誌性的國際指標亦反映香港跑輸星洲
事實上,多個具標誌性的國際指標亦反映香港跑輸星洲。英國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聯合發布《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新加坡去年首次取代香港,成為亞洲第一,今年香港仍無法改變此結果。
曾為世界第一港口的香港,航運量、空運量與新加坡呈現「此消彼長」的形勢。香港貨櫃碼頭吞吐量連年下跌至全球第九,而新加坡緊追上海,保持「二哥」地位。香港8成航運公司總部遷至新加坡、上海。
至於航空業,新加坡去年已走出疫情全面復甦,領跑亞洲,當地的主要航空公司「新加坡航空」截至今年首季已創年度盈利新高,更向員工派發相當於8個月薪金的獎金。相反香港國泰航空仍寄望其客運及貨運分別於年底前回復至疫前水平的70%及85%。市值亦相差三倍。
機場方面,今年Skytrax世界機場排名中,新加坡樟宜機場獲全球最佳,相反,香港國際機場的排名由去年的第20位,急挫至第33位。
新加坡樟宜機場上月客運量為512萬人次,較香港國際機場同月只處理330萬旅客人次,高43%。美國歌手Taylor Swift以及英國Coldplay樂隊等世界級表演者,明年初在新加坡開騷,可望再推高當地客運量。
學者指香港前途暗淡連「區域樞紐」也不如
港媒《明報》日前引述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吳木鑾指,香港目前優勢在於可以作為東盟企業通往內地的大門,但中美關係持續緊張下,新加坡在中美之間走務實路線,在打「國際牌」,反之香港不得不跟隨北京路線「打中國牌」,部分企業因應制裁風險會傾向赴新加坡發展,形勢趨向「新加坡變成國際樞紐,香港會變成區域樞紐。」
不過,馮崇義認為香港長遠或「連區域樞紐也算不上」,皆因香港獨特性衰退下,鄰近的上海和深圳等一線城市正擴大開放,爭奪國際工業、港口功能地位,恐香港的傳統地緣優勢、競爭力會跑輸鄰地,即使開擴東盟市場亦備受挑戰。
記者:李若如 責編:溫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