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教育局提出通識科「改革」建議,被批評變成「國民教育科」,過去通識科珍重的批判性、獨立性思考不再。有現任通識教師接受本台專訪時,直斥「通識科已變成小學生常識問答比賽」,變得「科不成科」,有感於此決定辭職並移民。(文海欣 報道)
教育局就高中核心科改革建議,除了會將通識科重新冠名,並將三分二課程改為涉及國情教育的內容。一名授教通識科約十年、化名為歐老師的現任教師,接受本台訪問時說,不會承認改革後,該科目仍是通識科。他批評改革後所有討論都有前設,例如說法治時要在《國安法》、《憲法》的框架下,這與以往不同。他直斥通識科已變成小學生常識問答比賽。對於通識科的改革,他直言是教育界大倒退。他指教育局改革為名殺科為實,要當局「不要借屍還魂」,建議乾脆將此科改名為「國民教育科」,顯得更為貼切。
歐老師說:見到那些(課程內容),甚麼國徽、國旗,小學生常識問答比賽嗎?要讀的嗎?其實在Google搜尋就找到,要分析的嗎?這一科本身其中一個值得自豪的特色,就是批判思考及獨立思考。坦白說我都同意我朋友說這一科改變成這樣,只是浪費同學時間,矮化成常識問答比賽。MC(選擇題)即是有絕對答案,以往都是言之成理者即可,我和你可以不同立場,但大家有理據、推論,我們在意的是推論過程,但現在已經不需要。
隨著香港自由進一步收緊,歐老師在採訪時要求聲音經過處理。而眼見喜愛的科目變得「科不成科」,歐老師感慨地指,決定任教今屆中五學生直至完成公開考試後,就會辭職並移民。
歐老師說:我不離開是因為我好喜歡教書,我真的好喜歡教書。如果這個理想都做不到,我在香況可能要教一些不知道是甚麼的內容,或者被迫轉科,我想像不到。在你的理想被握碎的情況下,我為何還要教書?如果沒有了這個原因,我為何還要留在這裡?倒不如賭博一把,去其他地方找第二個人生。我繼續教下去就是幫兇,一起浪費同學的時間。我只能唱好,不能說負面說話時,變相不是把真相隱藏嗎?我們說的求真、求善、求美,現在已經不是了,變得與教育相違背。
訪問過程中,歐老師回想到這十多年由籌備到教書的經歷,所有回憶頓時湧上心頭。社會科學出身的他,初讀大學時仍未有「新高中通識」這一科目,然而直到大學三年級時,教育局宣布新高中開設通識科,他喜上眉梢,認為這一科就像為他度身訂做。
歐老師說:我本身對教育有興趣,即使在我大學二、三年級時,已經找老師商討及開一些關於教育的指導學習給我。但當時我仍未有要做中學老師的想法,直至看到這一科,非常適合,就像度身訂做給社會學的同學。
他指當初先教ASLevel(高級補充程度),由於太少學生所以並沒有教科書及好少參考書。當時他就讀學位教師教育文憑後,就用了三個月時間向前輩請教、製作筆記教案、再研究如何授教。直至通識科變成主修科目,老師之間會用不少時間交流,形容「思考撞擊非常豐富」。教授通識,最令他開心的是可以貼近社會議題,在沒有框架的情況下進行討論與分析,全球、中國、香港議題都可以認識,而同學亦可以直接、無界限地交流。
不過歐老師說,現在通識科沒有了,「非常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