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宗《國安法》案件周二(13日)續審,法庭傳召另一辯方專家、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立峯作供,他透過研究數據指,有不支持「港獨」的人士,都會使用「光時」口號,認為「光時」非推翻政府,而是爭取自由公義。而早前作供時指「光復」一詞未必表示推翻政權的辯方專家、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李詠怡接受控方盤問時,質疑控方意圖將她視為與梁天琦同夥,感覺自己正受審訊。(劉少風 報道)
案件審訊踏入第12天,被告唐英傑周二早上由囚車押送往高等法院應訊,他身穿深藍色西裝、黑框眼鏡,精神不俗,不時望向旁聽席。
控方署理副刑事檢控專員周天行指,梁天琦創立「光時」口號,最終目標是推翻政權。李詠怡不同意,她指梁天琦當時參選立法會,沒有可能憑一個議席便可推翻政府,如果他真的希望推翻政府,更不應進入立法會,應在議會外行動。她又稱,不少政治團體及人物並無具體行動計劃,只是空講口號。
控方指出,「光時」是梁天琦當時參與2016年新界東補選的宣傳口號,而梁天琦當時認為香港可以獨立存在及遠離中央的影響,呼籲更多香港人抵抗「中共赤化」,以達到提倡「港獨」及改變政權的目的。李詠怡承認會有人這樣解讀,但並非所有人。
控方問與梁天琦理念是否相似 李詠怡:質疑我與梁天琦同夥?
控方問及李詠怡對立法會選舉的想法,與梁天琦提倡的理念是否相似。周天行引述李詠怡在去年 8 月接受《眾新聞》有關「泛民總辭」的報道,指李詠怡在訪問中提及,立法會議席具「策略性」,當時李指出泛民應該留任,以繼續行駛有限的否決權。 控方以此引伸,梁天琦是否視進入議會為策略,以實行推翻政府之目的?李詠怡質疑,為何要引述她報道中的言論,去確認梁天琦的意思,反問控方「你是否認為我與梁天琦是同夥?」又稱自己是專家作證,反問:「現在是審訊我嗎?」
李詠怡解釋,她在訪問中的言論,與梁天琦提出口號的背景截然不同,兩者難以比較。2020年是關於政府延任立法會選舉,民主派留任與否的問題,當時泛民擁有超過三分之一議席;而2016年,梁天琦面對的是能否爭取補選的一個議席,他只是一個人、一個議席,兩者影響力無法比較。控方追問,梁天琦會否有意圖策略性地進入議會,獲得議席以推翻政權?李詠怡表示,她不能代表梁天琦。
控方提黑人分離主義、殖民統治等問題 官:與本案無關
控方又指出,梁天琦在2016年立法會選舉造勢大會上,曾引用美國民權運動領袖 Malcom X「選票就是子彈」的演說。周天行指,Malcom X是伊斯蘭民族成員,提倡黑人分離主義,問李詠怡是否同意。李不同意,並反問是否要探究美國種族歷史、黑人民族主義等問題。法官認為提問與本案無關,應聚焦議題,最終周天行撤回提問。
另外,控方問到李詠怡對殖民統治(colonial rule)的看法,包括是否有機會涉及將香港由中國分離出去。李詠怡指在一個十分特定、狹窄的理解下,這說法可能成立。周天行問李詠怡是否有其他解讀?法官彭寳琴及陳嘉信表示不明白提問,當中的邏輯跳過很多步驟,本案議題是「光時」口號是否涉及將香港從中國分離出去,認為李詠怡的個人意見與本案無關。
李立峯:「光時」口號有爭取自由及公義之意
辯方下午傳召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出庭作供。
李立峯表示,他為本案辯方專家報告進行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及量性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包括曾在23個示威活動現場調查,另外亦透過電腦程式,計算網上討論區「連登」,每日有多少帖文出現「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港獨/香港獨立」、「五大訴求」的關鍵字。
這項研究亦透過小組訪談方式收集資料,結果顯示,有人在討論時稱自己不支持「港獨」,亦因「革命」一詞有推翻政府的意思而稱呼「雨傘運動」,而非「雨傘革命」,但隨時間流逝,該參與討論人士認為,「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口號並沒有推翻政府的意思,而是爭取自由及公義,讓香港人團結;有不支持港獨的人士,都會在示威現場喊此口號。
李立峯周三(14日)將繼續作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