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宗《國安法》案件周二(27日)裁決,3名《國安法》指定法官杜麗冰、彭寶琴及陳嘉信,裁定24歲的被告唐英傑「煽動他人分裂國家罪」、「恐怖活動罪」罪成,押後至周四求情,兩罪最高可判囚終身。法官認為,被告明白「光時」口號有分裂國家的意味,有意圖煽動他人達到政治目的。多位法律界人士認為,該案將影響「快必」譚得志案等涉展示「光時」標語的案件判決。
遭還押近1年的唐英傑,周二由囚車押送到高等法院應訊。經歷15日不設陪審團的審訊,這宗備受香港及國際社會關注的案件終於有結果。
判詞指被告明白「光時」有分裂國家的意味
法官在判詞指,事發當日是「回歸日」,被告展示「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旗幟時,明白該口號有分裂國家的意味,即將香港從中國分離出去,亦屬其提倡的政治主張。被告有意圖以該口號旗幟吸引公眾目光,並煽動他人分裂國家。
法官又認為,警方是香港法治及秩序的象徵,被告並沒有在警方防線停下電單車,最後更撞擊警方,是故意挑戰警方,被告的行為是針對人的嚴重暴力,造成嚴重社會危害,用以威嚇公眾以實現政治主張。
控辯雙方對「光時」解讀不同 法官接納控方詮釋
本案爭議重點在於「光時」口號是否具有主張香港獨立、分離國家的意思。控方早前引述嶺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智鵬的供詞,強調從歷史角度理解口號,並考慮「光時」口號原創者梁天琦的競選演說、前年7.21中聯辦示威及反修例示威的情況。
惟辯方兩名專家證人,港大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李詠怡,和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立峯的研究強調,不同人對「光時」口號有不同解讀,不一定有推翻政權之意,「光時」的普及是因為7.21元朗白衣人襲擊事件。
法官接納劉智鵬的意見,「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有密切語義聯繫,不能分開解讀,要整句口號去理解,不認為李立峯的研究對口號理解有幫助。
唐英傑聽審時,一直留心望向法官,得悉裁決時神情平靜。當離開被告欄時,他向家屬舉手示意,有女家屬回應喊叫:「撐住!愛你啊!」

市民聞判後神色凝重 憂唐英傑會被判囚終身
市民李小姐特意穿上印有寓意「唐英傑駕駛電單車」圖案的黑衣聲援,對判決深感難過,表示心痛年輕人,冀「香港人加油、毋忘初心」。
李小姐說:好像現在年輕就有罪。判他十多年亦不意外,首宗國安法案件會判重些,那香港人就會怕了。

湯家驊:「唐英傑案」裁決將成案例 或將影響類近案件
另一方面,人民力量副主席「快必」譚得志被控多項發表煽動文字罪等,法官關注「唐英傑案」的裁決會否約束下級法院,而將案件押後至周四(29日)續審。
行政會議成員、資深大律師湯家驊向本台分析稱,「唐英傑案」判決「合理」,同意對往後案件有一定約束力,但仍視乎法庭依賴的證供和控罪牽涉的元素,「難以一概而論有這八字就犯法」。
湯家驊說:(該案)在表面上成為有約束性的案例,因是高院3位法官的判決。但以後案件仍要視乎法庭要依賴專家證供、環境證供,抑或客觀判斷。若是依賴專家證供,法庭或有不同理解。但若是依賴客觀判斷,即整體社會如何理解,在下一宗案件法庭有相近結果機會較大。
黎恩灝:判詞 說 法或令「恐怖活動罪」更易被廣泛應用
美國喬治城大學亞洲法中心香港法學人黎恩灝對本台則稱,今次《國安法》的判決,是在一個不合理的制度下產生,包括由特首指定法官審判,取消陪審團限制,唐英傑在審訊前已被還押超過一年等,種種因素已影響案件判決的公正性。
他指出,法官在判斷時,主要偏重採納控方專家劉智鵬的說法,反映法庭呼應特區政府、警方和檢控方,對「光時」口號的詮釋,以法庭的判決令詮釋變得更有權威。
黎恩灝說:法庭判定唐英傑的行為,認為他的駕駛方法,認為他是針對警員的行為,再加上他的政治主張,就已經構成恐怖活動罪,令人擔憂(定罪)門檻相當寬闊,一般的刑事罪行,例如危險駕駛,只要加上政治主張的推動,就可以加上恐怖活動,會令恐怖活動罪的應用範圍變得相當廣泛。
他稱,較低級的法庭無法推翻高等法院的裁決,今次的判決除會影響日後與《國安法》有關案件的判決,即使與《國安法》無關的案件亦會受影響。

記者:劉少風/李智智/陳妙玲 責編:張薇 網編:林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