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後的香港區議會選舉在史上最低投票率27.54%下落幕。英國發 聲明,指香港選舉制度有意消除反對派聲音。促港政恪守國際承諾,尊重香港公民的公民權利和自由。而即使港府及「愛國者」總動員谷票,但最終這個只有「愛國者」入閘的選舉,總投票人數比上屆支持建制派的人數還要低,可見建制派連基本盤都未能全數催谷。學者分析,沒有民主派進行對壘,選舉氣氛自然薄弱,要動員建制派基本盤都有難度。
眾藝人唱道:「我們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宣傳片:「1210區選齊投票,共建美好社區。」
作為「完善」後第一張「成績表」,港府幾乎總動員,除了各部門空群而出拍片宣傳;廣告鋪天蓋地;更前所未有資助長者中心接送長者投票,局長都要出動扶公公婆婆去投票。
不過舉當日投票氣氛冷淡,記者在坪石天主教小學的票站視察,不少市民對選舉避而不談。
記者問:「今天有去投票嗎?」
市民表示:「沒有。」
記者問:「為甚麼?」
市民表示:「沒空。」
有操普通話的香港人,則說要盡公民責任:「香港亂了好多年,起碼3年,太亂了。要好好整治一下,選愛港的人來管理香港。」
無論當局如何出盡力谷票、選舉開支高達約 11.5億元,但最終結果在加時1.5小時後,投票率還是只有27.54%。除了未達北京所訂下至少3成的目標,還是歷屆最低,甚至不及沒有社會事件影響的2015年區選。

特首李家超沒有正面回應低投票率:「在我們完善地區治理體系後的區議會是和以往區議會不一樣,它會是一個有建設性,真正為市民服務,做實事的區議會。」
而民建聯出身的前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則替政府找到了藉口:「社會穩定了,都是愛國者治港,誰人當選都沒有所謂,有空才去投票;或者覺沒所謂誰人勝出都好,所以不去投票
儘管投票率低,認受性成疑,但中央當然會表示「肯定」。國務院港澳辦、中聯辦、駐港國安公署等相繼發表聲明,讚今次區選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
區選總票數比上屆及2021 立會建制派票數少
今屆總投票人數為119.3萬,比起2019年建制派取得約120.6萬的總票數還要少;轉至2021年「完善」後的立法會選舉比較,當時同樣沒有民主派出戰,建制派取得123.2萬票,亦較今次多,意味著今屆區選,連建制基本盤也維持不了。
在上屆贏得議席的前區議員陳嘉朗,認為政府已不得民心:「選擇也沒有,他們便不會出來投票。反映這個所謂要『三會』提名重重關卡的,其實反而壓低了選民出來投票的意欲。其實一個正常選舉,沒有這些(關卡),即使不如2019年那麼誇張,也有約4成(投票率)。」

香港邁臻研究所總監宋立功向本台分析,沒有民主派進行對壘,令選舉氣氛薄弱,但在谷票下,已較他估計多了4至5個百分點:「政府當然要想一想,這樣的新模式,全部排除民主派,認為他們不愛國不愛港,在這個情況下完全沒有他們,往後的選舉很可能投票率都會在低位徘徊。那是否願意接受?如何演繹這個情況呢?」
往後投票率或在低位徘徊
在今次全屬建制派之爭下,地方選區88席中,民建聯成為「大贏家」,囊括41席,其次是18席的工聯會,新民黨和經民聯各取4席;至於立場稍為「中間」的實政圓桌、民主思路和紫荊黨悉數落敗。
記者:淳音 編輯:李榮添 網編:程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