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鯨被螺旋槳打到「反肚」亡 專家批港府和市民缺乏保育意識

0:00 / 0:00

早前在香港西貢一帶水域出沒的布氏鯨,引起不少市民坐船追蹤近距離「觀鯨打卡」,周一(31日)有漁民發現,布氏鯨「反肚」陳屍西貢牛尾洲對開海面。台灣的中華鯨豚協會秘書長曾鉦琮相信是較大型船隻造成布氏鯨受傷從而死亡,指台灣有較完善的通報系統和法令,避免類似事件發生。

7月13日香港西貢海面出現一條身長約7米的鯨魚,其後該布氏鯨出現疑被螺旋槳造成的傷痕;兩星期後,這條布氏鯨就疑被圍觀至「反肚」亡。香港的《野生動物保護條例》規定,所有鯨豚動物均受保護,不負責任的觀鯨行為可能構成故意干擾受保護野生動物罪,違者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監禁1年及罰款10萬港元。

專家籲所有船隻在鯨魚半徑 50 米外關閉引擎

香港漁護署早前就布氏鯨受傷表示,由於鯨魚出沒的地點及時間並不固定,範圍廣闊,需要特別管理的水域亦須按實際情況隨時改變,在不影響其他海上使用人士的情況下,難以執法。有生態教育專家指,今次事件給予港府及市民一個慘痛教訓,促請當局制訂新指引保護鯨魚,如最簡單是要求所有船隻在鯨魚半徑50米外關閉引擎。

台灣有完整通報系統 會派員觀察鯨豚出沒並閃避

在台灣,中華鯨豚協會秘書長曾鉦琮接受本台訪問時表示,台灣並沒有法令規範船隻避開鯨豚,而是以一套完整的通報系統,讓船員知道鯨豚就在附近。

曾鉦琮說:發現單位就會通報到鯨豚協會來,或者直接通報到海洋保育署,我們收到通知之後就會把相關的訊息,提供給港口海巡署這些前線單位。他們會利用廣播系統以及船舶的通知系統,告訴船隻在航道上或者是港區內有鯨豚出沒,請船隻減速然後派員觀察鯨豚出沒情況並閃避。

曾鉦琮指,台灣西部海域是白海豚重要棲息地,當局透過環保評估的法例,規範在沿岸進行工程的船隻。

曾鉦琮說:目前所有的開發單位,只要是航行在白海豚重要棲息地,船速都不能超過6節(時速11公里)。也有部分施工單位承諾,在他們的船隻上都會配置鯨豚觀察員,來確保航行過程中不會造成鯨豚的衝撞,並且可以主動去閃避鯨豚行進的範圍。

台灣東部是熱門賞鯨豚海域,船家遇到鯨豚有明確避免碰撞規範。(鍾廣政攝)
台灣東部是熱門賞鯨豚海域,船家遇到鯨豚有明確避免碰撞規範。(鍾廣政攝)

關閉引擎對大型船隻無作用 台灣對船家有明確規範

至於香港部分人士提倡,設立規範要求所有船隻,在鯨魚半徑50米外關閉引擎,曾鉦琮指,小型漁船駕駛離水面近,容易發現附近有鯨豚活動,但在配套不足情況下,關閉引擎對大型船隻沒有作用。

曾鉦琮說:能撞擊到大型的鯨魚就是像布氏鯨這一類的,他應該是比較大的船隻。比較大型的船隻操船的船長或大副,應該很難觀察到海面上的情況,因為他們船身本來就比較大,要關閉引擎我覺得有一定的難度。因為第一個他看不到,當時有鯨豚就在那邊出沒,所以除非他在船首的地方有配置觀察員。

部分香港輿論認為,早前布氏鯨在西貢一帶海域出沒,吸引不少市民坐船追蹤,可能因此被螺旋槳打中受傷。台灣的保育專家指出,台灣東部海域是熱門賞鯨地點,也是很流行的海上活動。為了避免對鯨豚造成傷害,當局對船家都有明確規範,就是發現鯨豚時立即將引擎怠速,避免驚嚇,並慢慢將船身和鯨豚平行避免碰撞。

記者:鍾廣政 責編:李世民 網編:江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