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血計劃】港府研建造業輸入外勞計劃 評論:料蔓延多個專業

0:00 / 0:00

香港勞動人口萎縮。消息指,港府打算准許建造及運輸業以「特別計劃」輸入數千名外勞,並毋須勞工顧問委員會審批。外界關注,港府為香港進行「大換血」。評論認為,港府下月從大灣區引入醫護來港工作,已打開了「缺口」,預料「外勞計劃」日後將蔓延至多個專業,憂慮長遠會破壞「一國兩制」 。

香港傳媒引消息指,政府正考慮參考社會福利署的「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打算准許建造業及運輸業輸入外地勞工,將在今年下半年實施。發展局將於內地舉行畢業生招聘日,邀請香港建造業界參與。

有立法會議員周三(29日)在立法會大會提出口頭質詢,問到港府會否檢討及改革「補充勞工計劃」。香港勞工及福利局長孫玉菡在會上直言,政府正就建造業及運輸業人力需求進行整體規劃,透露會在優先保障本地工人就業情況下,針對明顯人力不足的行業,積極考慮輸入勞工。孫玉菡指,如推出有關特別計劃,相關政策局會參考「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

孫玉菡說:設有一個限額,現時最高是7千名(外勞),4千名是現有的,額外增加多3千名,有較靈活方法處理。這個辦法目前只適用於院舍護理員。至於接下來由發展局主導的關於建造業的應對措施,和由運輸及物流局主導應對運輸業的措施,具體辦法要留待相關政策局提出,當然其中一個參考是院舍的辦法。

發展局發言人表示,《行政長官2022年施政報告》提到香港多個行業正面對人力短缺問題,相關政策局會聽取業界意見,並因應不同行業情況提出解決方案。

建造業總工會:影響本地工人就業情況

香港建造業總工會權益主任吳偉樑周三接受本台訪問指,收到不少工友反映開工不足的情況,而疫情過後香港市道剛復常,政府就立即輸入外勞,憂慮影響本地工人就業情況。

吳偉樑說:之前林鄭可能推出很多大型工程,其實都有點勘察、事前程序、顧問程序還未需要工人,需要的工人量都可能不多。這段時間既然知道有那麼多的大型基建,為何不嘗試將工人訓練到一技多能,一個師傅有幾個工種的施工能力,延長他在地盤施工的壽命或工作能力?輸入外勞是解決人手緊張的一個方法,但這個方法亦都最影響我們本地工人的就業機會。

吳偉樑認為,政府除了可以為本地工人提供短期培訓,發展局亦可進行統籌工作,安排工序的先後次序,加上現時工業意外多,政府亦應設法改善建築業形象,吸引更多年輕人入行。

港府輸入外勞延至各行各業?

港媒報道指,建造業及運輸業是人手不足重災區,因此獲政府優先考慮,名額暫未有定案。不過由於情況在多個行業皆存在,因此不排除會再擴展至其他服務性的行業,如飲食、旅遊等。

外界擔心,港府輸入外勞將延伸至各行各業,不但令本地工人飯碗不保,甚至是為香港「換血」。

評論:憂日蔓延至多個專業 恐長遠破壞「一國兩制」

社會學者鍾劍華對本台指,事實上香港過去一直都有在建造或飲食等行業輸入外勞,建造業更是一直都有,現時港府是突然大規模引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港府從大灣區引入醫護來港工作,打開了引入外地專業人士來港的「缺口」,相信日後會擴大至多個專業,甚至帶來質素問題。

鍾劍華說:難保以後其他專業,包括會計、社工、法律這類專業,都可能用這作為一個突破點。最大問題就是香港專業服務質素受到損害,始終標準不同,國內的工作文化也不同,所以有很多人擔心會造成一些問題,這唯有拭目以待。你守著香港專業的標準,這是香港成為國際城市的主要關鍵,除了法律體制、議會之外,本身專業服務體制與中國不同都很重要,對「一國兩制」長遠破壞可以很大。

香港下月引入大灣區醫護 到公立醫院工作

針對香港公立醫院人手緊絀,醫院管理局經「大灣區醫生交流計劃」成功招募大灣區9名醫生及70名護士,於下月來港到公立醫院工作,部分護士年資超過20年,平均年資超過8年。

香港實施《港區國安法》後,移民及離職潮嚴重,醫護離職人數也有上升趨勢。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本月中回應立法會議員質詢,指最近3年合共流失逾1,247名全職醫生,只有191人為退休。有現職醫護指出,政治氛圍及移民等因素,導致近3年離職率甚高,人手進一步流失,大多前線只有3年以內年資,難以維持高質素的護理及診斷。

港府早前傳出在其他行業計劃大規模輸入外勞,包括醫院管理局研究從大灣區輸入外地勞工,從事非醫療專業工作,目標在大灣區輸入1,600人,到公立醫院擔任病人服務助理。惟醫管局當時回應表示,未有計劃從內地輸入病人服務助理。

記者:董舒悅 責編:李世民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