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港口與中國關係有多深? 分析:港企已失去國際信譽

0:00 / 0:00
李嘉誠港口與中國關係有多深? 分析:港企已失去國際信任 香港首富李嘉誠建立的跨國港口商業王國,如今卻被國際視為「中國企業」看待,並淪為各國狙擊目標。經本台深入調查所得,李嘉誠的港口版圖得以擴張,既因取信於中國,助拉動「一帶一路」等國家重要戰略利益,亦因取信於國際,證明集團在香港「一國兩制」獨特地位下,並非中國的代言人。有台灣國防專家和港商分析指,隨《港區國安法》生效後,西方視香港失去自主權,李嘉誠難以擺脫「疑似中共代理人」的污名,無法再如以往順利地「背靠祖國,面向世界」大肆擴展;這將是港企未來的縮影,而港鐵近來投標頻頻觸礁,正是例子。

香港首富李嘉誠建立的跨國港口商業王國,如今卻被國際視為「中國企業」看待,並淪為各國狙擊目標。經本台深入調查所得,李嘉誠的港口版圖得以擴張,既因取信於中國,助拉動「一帶一路」等國家重要戰略利益,亦因取信於國際,證明集團在香港「一國兩制」獨特地位下,並非中國的代言人。有台灣國防專家和港商分析指,隨《港區國安法》生效後,西方視香港失去自主權,李嘉誠難以擺脫「疑似中共代理人」的污名,無法再如以往順利地「背靠祖國,面向世界」大肆擴展;這將是港企未來的縮影,而港鐵近來投標頻頻觸礁,正是例子。

「中國正在經營巴拿馬運河,而我們原本並非把她交給中國。我們是把她交予巴拿馬的,現在我們要把它奪回來。」美國總統特朗普剛上任的「一聲令下」,巴拿馬政府隨即派員登上李嘉誠「長和集團」集團子公司「巴拿馬港口公司」(Panama Ports Company, PPC),就在2021年續約過程有否損害到巴拿馬國家利益展開全面調查。作為港資巨擘代表,李嘉誠國際商業聲譽因而蒙上陰影。

長和港口業務覆蓋援烏和美洲航線

翻查資料,李嘉誠全球港口版圖的布局並不簡單。1991年,隨著李嘉誠的「長和集團」成為首個華人港資收購英國主要貨櫃港菲力斯杜港後,港口業務急速向世界各大洲擴張,建立世界最大的跨國港口商業王國。目前遍布全球24個國家,涉及多達53個港口,在全球貿易、物港樞紐以及戰略位置發揮世界重要影響力。

image.png
李嘉誠全球港口版圖布局。(「長和」集團旗下巴拿馬港口公司官網)

撇除中國和香港之外,海外港口最多集中在歐洲,包括荷蘭、德國、英國、波蘭等地,控制大部分連接歐洲大陸與全球的重要航道,包括美國至烏克蘭的軍援航線。

其次是中東和非洲,包括埃及和沙特阿拉伯,與歐洲的港口版圖,配合了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建立投資的網絡。

而最近最受關注的拉丁美洲,包括巴拿馬和巴哈馬多個港口則牽涉全球航運網路的重要交匯處,亦對美國周邊航線影響深遠。

長和港口布局與中國勢力擴張相配合

李嘉誠的港口布局,與中國對外擴張有「微妙」的關係。以拉美為例,在1999年至2012年期間,中國崛起並試圖進入拉美這美國「後花院」,引起出現「中國威脅論」的國際憂慮。同期間,李嘉誠已大規模擴張拉美的港口,以至能源基建版圖,包括巴拿馬、巴拉圭和巴哈馬等多個當時的台灣邦交國。

值得留意是,1997年李嘉誠注資巴哈馬時,即是該國與台灣斷交的時間。而2017年,掌握巴拿馬運河的「咽喉」近10年後,巴拿馬與台灣斷交,隨即與中國建交,並成為首個加入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拉美國家。後來,中國的私營和國有企業投資建設郵輪碼頭和橫跨運河的橋樑,涉及數億美元。

李嘉誠與江澤民、曾慶紅關係密切

同時令人關注的是,這期間不少中國國企曾試圖收購拉美的港口,惟頻頻失敗。可是,作為在香港主權移交後,被北京重點拉攏的港商,李嘉誠他與中國政府有密切聯繫,曾獲江澤民和胡錦濤等國家領導人親自接見,李嘉誠在國際上的擴張卻幾乎暢通。

長和港口營運曾通過美國國會審查

參考1999年, 美國國會曾就PPC投得兩個重要港口的特許營運權,而展開公聽審查,惟最後的結論是,在香港「一國兩制」的獨特地位之下,「雖然該公司確實與中國公司建立了商業合資企業,但這些似乎只是商業關係,對和黃集團或其子公司的運作沒有發言權」,「無證據顯示『和黃集團』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幌子」。

香港國際關係專家 沈旭暉2011年發表有關李嘉誠在中拉關係中角色的研究,期間指出,李嘉誠的港口版圖得以擴張,既因取信於中國,協助拉動國家對外重要戰略利益,亦因取信於國際,證明集團在香港「一國兩制」獨特地位下,並非中國的代言人;又指出北京需要借用香港的獨特角色當「白手套」,而李嘉誠在拉美的角色恰好能為作為填補中國的「盲點」。

李嘉誠作為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成功」例子,如今卻不再受落。除了最近巴拿馬港口外,由李嘉誠控制的波蘭格丁尼亞集裝箱碼頭,2023年中,曾因拒讓向烏克蘭提供物資的美軍停泊,引發波蘭政府高度關注當中是否涉及「北京指示」。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安所副研究員侍建宇指出,李嘉誠過去的成功,除了自身實力外,國家的支持亦不可或缺,歐美國家均知情,只是鑑於香港以前優勢和李嘉誠的企業實力而一再「容忍」。可是,在2019年「反送中運動」和《港區國安法》生效後,西方國家已認定香港不再是「一國兩制」,亦失去自主權,認為李嘉誠難再以「港商」身分取信國際。

侍建宇說:「現在的香港已經不是當年的香港。香港已是中國的一個城市或港口。其他國家當然有所懷疑,憑甚麼認為香港的大企業不受中國的控制?她只是香港的『白手套』。我相信長江集團在一定程度要向中國妥協。我相信美國政府也非常了解,只是拿巴拿馬運河的名義,要求中國『不要做得太過分』,不能在美洲隨便擴張,損害美國利益。」

香港企業家周小龍則形容李嘉誠如今的狀況「很可惜」,亦恐怕是香港企業的「縮影」。

周小龍說:「現在最不幸的是,做生意最怕政治掛帥。你要求他政治中立沒有問題,做生意的不像我。多數是政治中立,要逼他站一邊,生意人是很怕。因為在商言商, 你要他靠邊站, 整個生意策略就要小心,因為李嘉誠的生意王國是世界性的, 那你要李嘉誠政治正確,變相在美國的投資要小心,像董家(董浩雲家族)一樣,『東方海外』賣盤後他們在美國投資也要減低。我覺得很可惜,任何有中國影響力營商地區或國家都要小心翼翼, 對方都要左望右望,看政治上有沒有影響力,令到他們的生意策略,包括在那地方是否投資,與及人事架構,是否要請一些有政治經驗的人,各大企業都要請前政客或高官,與及人才上你要找營運的人還是公關能手,最終你要那麼多考慮的話,這會相當影響到成本。」

周小龍又指出,李嘉誠的事件,揭示港企對外發展的困境,包括政治風險管理、公關成本大增,導致其競爭力大為削弱,「不過無論香港公司有多充足準備都好,當中國繼續打壓人權,都難免被人質疑,故不少港商已往東南亞札根,脫離與中國的敏感關係。

周小龍說,在香港商業利益角度,中國對香港的全面掌控,包括大搜捕民主派人士和黎智英,「不但向美國給予政治籌碼,亦給了營商籌碼」,他相信中國若不採取實際行動,包括釋放黎智英等,改善國家形象,香港未來營商只會愈來愈差」。

本台已向長和集團查詢上述內容,包括與中國政府關係,惟對方至截稿未有回覆。

事實上,港鐵亦是港企在國際營商失利的 重要例子。港鐵近年即使有優秀業務表現,卻在歐洲專營權上連番失利,包括去年11月斷失已營運10年的英國伊利沙伯線(Elizabeth Line)專營權,由「國際新手」的日本鐵路公司取代。

編輯:溫曉平 網編:畢子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