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六四事件」33周年,多個台灣團體發起舉辦與六四悼念相關的活動,其中「華人民主書院」表示,台灣有責任接棒香港,繼續舉辦六四悼念晚會。另外,「國際特赦」台灣分會也將舉辦六四主題舞台劇《5月35日》的首映。
過去30多年的六四晚上,香港維園都有燭光和歌聲悼念六四事件中的死難者,同時也像徵香港是個仍有自由的地方。但近年維園被禁止舉辦悼念六四的晚會,籌辦晚會的香港支聯會亦在去年被迫解散。香港維園的燭光雖然熄滅,但台灣的燭光繼續點燃。
「華人民主書院」協會理事長曾建元表示,今年六四晚上,會聯同其他非政府組織舉行晚會悼念六四事件。曾建元表示,台灣過去在民主化的過程中,也有從香港吸收養分,在香港無法悼念六四的今天,台灣應有責任繼承使命。
曾建元:(台灣)過去成長的過程當中,其實是很羨慕香港的自由與法治。至少在我個人成長當中,在香港買了很多,也進口很多禁書到台灣。過去台灣民主化過程受到香港的養分和貢獻,今天在香港六四活動沒有辦法舉辦,我覺得我們台灣人當然義不容辭,為香港人和所有中國人發聲。這個是在兩岸四地唯一可以公開紀念六四的地方,我們義不容辭。
曾建元:六四晚會將重置在香港被破壞的「國殤之柱」
曾建元表示,今年六四晚會的亮點,是把香港大學被拆除的「國殤之柱」(Pillar of Shame,恥辱柱)在台灣重置。他表示,早前華人民主書院透過眾籌,計劃籌募150萬元台幣,重建5米高的「恥辱柱」。但過程中遇到許多困難,包括受到不同意見團體的攻擊,捐款人擔心被攻擊不敢參與,影響計劃成績。目前已約籌得目標金額的一半,可利用3D打印技術重建高3米的「恥辱柱」。他表示,「恥辱柱」在香港的倒下,不僅代表香港社會的淪陷,也象徵台灣的使命。
曾建元:「恥辱柱」移到台灣來,也是港台關係的重要象徵。離台灣這麼近的香港,自由法治都淪陷,表示在中共的擴張滲透與包圍下,台灣也遭受到很大的威脅。雖然在香港倒下來,但是我們在台灣重建「恥辱柱」,就是繼承香港「國殤之柱」的精神。台灣過去在日本殖民時期,到國民黨政府威權時期,我們也歷經民主化奮鬥的歷程。現在台灣已民主化,台灣人對歷史有使命,除了保護台灣民主的成果外,也是要將台灣的民主作為典範,證明華人也可以實施憲政民主的生活。
曾建元表示,在香港的六四紀念館也因支聯會解散而關閉,相信有不少與六四事件相關的資料已流出到香港以外的地方,如果有收藏者願意把物品交予華人民主書院,他們也會將收集的物品在台灣展出,讓公眾更了解六四的歷史。
「國際特赦」組織冀舞台劇能吸引關注 讓六四議題走出同溫層
除了六四晚會之外,「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也計劃把以六四事件為主題的香港舞台劇《5月35日》搬到台灣,分別在6月1日和3日在台南和台北舉辦首映,作為悼念六四事件的活動。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祕書長邱伊翎對本台表示,台灣過去主辦六四相關的活動比較嚴肅和沈重,希望透過播放舞台劇讓六四事件的關注度可以走出同溫層。
邱伊翎:這兩年,在香港主辦的紀念六四的活動其實都遭受到各種禁止與打壓。我們也希望把《5月35日》舞台劇搬到台灣,延續舞台劇的震憾與帶給觀眾的反思,期待透過舞台劇能走出同溫層,讓更多台灣人認識六四事件。
在台灣,過去在六四事件的悼念與追究的問題上,年輕人的關注程度較低,有人更覺得不需要關注。今年「國際特赦」組織舉辦的舞台劇放映會台北場已爆滿,需要加場放映。
邱伊翎: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權運動和議題上,年輕人的力量是很重要的,他們也帶來很多的改變,我們也很期待觸及更多的年輕人。例如,台南放映是選在成功大學校園紀念鄭南榕先生的廣場舉行,希望可以吸引一些過去比較關注台灣自己民主人權運動的年輕人,他們也可以有機會了解中國和香港的情況。

邱伊翎希望,相關活動除了能吸引台灣的年輕人關注台灣的議題,也願意了解其他地方的人權狀況。
邱伊翎又表示,雖然「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在香港實施《國安法》後關閉,但「國際特赦」組織總部的中國組仍持續運作,繼續研究與中國有關的人權議題;台灣分會也在研究以台灣的角度,關注中國和香港的人權問題。
記者:陳子非 責編:李世民 網編:江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