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港人將於周二(19日)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備份一座城市」展覽,將香港《蘋果日報》新聞,以簡報、實體報紙與電子檔形式備份並展出,希望告訴台灣民眾《蘋果日報》的意義,並讓在台港人重溫及懷緬《蘋果》的報道。主辦方也鼓勵大眾一起參與備份,成為歷史的記錄者。有前《蘋果》記者表示,備份能提醒後人香港曾經的價值,為未來抗爭提供參照。

擁有26年歷史的香港《蘋果日報》去年一夜之間結束,「備份香港團隊」聯同「草原市務所」及「文化總會」,周二(19日)於台北文化總會舉辦「備份一座城市」展覽。此前,主辦方透過徵集世界各地的香港人為《蘋果日報》備份,最終收集了超過200份《蘋果日報》,展覽上會以簡報、實體報紙與電子檔形式備份並展出其中122份。
主辦方:昨日的新聞是今日的歷史 要為未來做一個備份
主辦方「備份香港」周一(18日)接受本台訪問時指,有些事情在香港的人沒有自由做,海外港人便應該在自由的領土出一分力,而團隊覺得展覽是一個好的形式令大眾關注香港、爭取支持。過去不同香港媒體停運、《蘋果日報》的消失等,都令很多香港人懷緬昔日的香港情懷。團隊覺得「昨日的新聞是今日的歷史」,要為未來做一個備份,而在公開收集《蘋果日報》的過程中,香港人可謂一呼百應。
主辦方說:我們覺得很不捨,因為我們團隊當中,很多也從小到大,《蘋果》已經陪伴我們一起長大。而《蘋果》在社會運動的立場都非常鮮明,普遍站在庶民的一方,我們覺得《蘋果日報》真的是好好記載香港歷史的載體。我們在這裡展出這個備份,也想和民眾互動,希望他們備份對香港的記憶及情懷,及帶走這個備份,之後埋下一個種子。
主辦方續指,備份不一定是悲傷的事情,也不是希望人可憐香港,而是能讓大家懷念香港的好時光,並知道仍有香港人在努力。
主辦方說:將我們香港的特色留下來,我們要告訴下一代。有些歷史要留下來,否則我們的故事就會變成紅色。就算留一個我們曾經有反抗過的歷史,哪怕只是留一句也好,我們也要盡量堅持去做,不可以令我們珍惜的香港消失。
至於往後打算怎樣處理這些展品,主辦方指仍然在考慮中,可能會捐贈或視乎會否有其他合作空間。

分 4 個展區 「不負好時光,留住香港最終章」
是次展覽分為4個區域,分別為「蘋果的滋味:咬一口香港的繁榮甜美,都是自由的餘味」、「不作『紅』蘋果:從世界的香港,到中國的香港」、「當蘋果成為禁果:當不能改變時代,我們還可以記錄時代」,以及最後的「蘋果落下之後:一人一蘋果,一齊備份(back up)一座城」。
走進展覽,一陣陣報紙獨有的味道撲鼻而來。展館內收藏了香港《蘋果日報》的實體創刊報、亦是香港第一份全彩色的報刊,當時頭版的新聞是「特區行政長官名單無左派人士 北京已秘密『揀蟀』九人候選」。

然後在第一個展區,可見記錄了香港美好時光的相關報紙頭版,例如香港運動員成為世界第一、首間兒童醫院啟用等,都是令港人驕傲的新聞。
第二個展區,以香港1997年主權移交中國為起首,當時《蘋果》頭版寫著「一個大時代的開始,香港信有明天」。主辦方說後來《蘋果》支持民主、捍衛自由的立場亦愈漸清晰,「不作紅蘋果,不當政府的喉舌。」

第三個展區則展出了2019年「反送中」發生後,一些社會抗爭運動的記錄,主辦方認為《蘋果日報》見證了香港最黑暗的時期。
香港的《蘋果日報》因《港區國安法》被迫停刊,第四個展區便是「備份區」,除了展出《蘋果日報》的最後一份報紙,當時的頭版上寫著「港人雨中痛別,我哋撐蘋果」,另外還有一個裝置叫「請把你的光借給我們」,以《蘋果》最後一晚作為意象,將當晚讀者與《蘋果》大樓內的員工以手機電筒互照的情形呈現,只要參觀者手持大會提供的手電筒,便可看到「惟願長路有盡,路有小口,彷彿若有光」這句話。

主辦方透過互動式展品,希望來看展的人能掃二維碼,一同接力把《蘋果日報》備份,然後傳給其他人。另外主辦方鼓勵參觀者從報紙架拿報紙到光管桌上面觀看,珍惜拿上手看報紙的機會。

前蘋果記者:備份是一個很好的提醒 新聞機構停運並不等於消失
前《蘋果》記者朱先生觀展後對本台指心情帶點複雜,他說「曾幾何時看一份報紙是理所當然,現在原來一份報紙可以變為『禁果』」。朱先生說,一間新聞機構的停運並不等於消失。他覺得備份能提醒後人香港曾經的價值,為未來的抗爭提供參照。
朱先生說:我不是說《蘋果》是一份非常客觀平衡的報道,但它後面代表了一個社會應該有多元化的言論自由的空間,可見正在萎縮,而且不是一份報紙,而是整個大的言論環境都慢慢減退。對於一份報紙也好或者對於香港,他好的東西是甚麼,我們也應該備份。如果我們找不到或者不記得香港以前的好,那個可能是一個好的方向,讓我們有一個目標,知道曾經有並相信的價值,再去追求。
朱先生續指,從停刊前最後幾期的《蘋果》,可見《蘋果》與公眾有很深的情感聯繫,而這部分亦令他最為感觸。
朱先生說:看「再會篇」最後一、兩期時,很多朋友、記者、管理層,以前是同事,甚至是同期的行家,那種感覺是既遠且近,現在一年後再重看,我想是對人會多了一種惦念和記掛,特別是有些朋友現在可能於一個被困的環境當中,我希望能夠祝福他們,無論甚麼環境也好,可以好好活下去。

前《壹週刊》攝影師高仲明同日接受本台訪問時說,看到有關於《蘋果日報》的備份展覽覺得開心,對他來說這是一份回憶。
高仲明說:最難忘便是掛著的,即是以前遊行的那些標語。再早期每一次遊行都會見到公司的海報,那是最吸引我去看的。

多名香港《蘋果日報》高層被指違反《港區國安法》,以致集團資產被凍結,令《蘋果日報》資金流截斷,被迫於在2021年6月24日停刊,包括網站與社交媒體上的網路內容,也在一夜間全部關閉。
記者:淳音 責編:李世民 網編:江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