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上場百日】對台「戰略模糊」成專家爭論焦點

0:00 / 0:00

美國總統拜登就職百日後,台海局勢依然緊張。國際關注美國的對台政策會維持「戰略模糊」,還是要轉向「戰略明確」。台灣師範大學及對外關係協會周二(4日)舉行座談會,有學者認為若改變原有策略,等同把「潘朵拉盒子」打開;也有學者認為美國對台政策應採取「戰略清晰、戰術模糊」。(文海欣 台北報道)

於日前刊出的最新一期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提到,「台灣是全球最危險的地方」,若台海爆發戰爭將成災難,美國及中國須極力避免。國際再次關注到美國過去所採取的「戰略模糊」策略,是否仍然有效及繼續。

台灣社團法人對外關係協會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等周二合辦「美國總統拜登就職百日的東亞觀察座談會」,談及美國對日本、中國及台灣的安全戰略。

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主席哈斯(Richard Haass)曾提到,傳統戰略模糊限制了遏止中共攻擊的能力,美國需轉向「戰略明確」,北京若對台動武,美國必出兵干預。

吳崇涵:美國還是會維持「戰略模糊」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副教授吳崇涵認為,美國還是會維持「戰略模糊」,拜登就職百日後也沒有提到由模糊變為清晰。他說若改變「戰略模糊」,等同把「潘朵拉盒子」打開,而東亞盟國可能被迫改變安全策略與加緊對美聯盟。

吳崇涵說:如果要從「戰略模糊」走到「戰略清晰」,我們很可能回到所謂現實主義的自然狀態下,戰爭,那我們就會問說東亞的「模糊」準備好了沒有?如果拜登想打團體戰,把所有聯盟緊密拉在一起,如果你只是單方改變了「戰略模糊」走到「戰略清晰」,所有盟國就必須跟著走,不可能說美日的事情就美日做,歐洲不管。聯盟要下海大家一起下海,那就要看東亞跟大洋洲各國準備好了沒有,都準備好了才可以喊「戰略清晰」,沒有準備好的話就繼續模糊。

他續指,美國前參議員杜德(Christopher Dodd)訪台時也傳遞了一個訊號,支持台灣繼續自我防衛,美國從來沒有說如果台灣要打仗,一定會出兵相助,這就是美國傳統「戰略模糊」的論調,軍售就變成重要指標。

最後他認為,台灣面對美中競爭合作,都應該以避險為主。

吳崇涵說:拜登政府上任100天,甚至未來還是會維持所謂傳統,然後以聯盟為主,營造亞太安全。那當然台灣是中共切身利益,不是美國切身利益,這點非常重要。所以為甚麼現在美國有許多台灣團體要提升台灣的價值,就是希望把台灣從美國周邊推到核心、切身利益,這個時候美國對台的行動就會更緊。

師範大學東亞系教授林賢參認為美國現在應該要「戰略清晰、戰術模糊」。(文海欣 攝)
師範大學東亞系教授林賢參認為美國現在應該要「戰略清晰、戰術模糊」。(文海欣 攝)

林賢參: 美國應該 「戰略清晰、戰術模糊」

不過,師範大學東亞系教授林賢參則有不同意見。他對本台指,認為美國現在應該要「戰略清晰、戰術模糊」。

林賢參說:怎樣「戰略清晰」?就是台海有事,我一定介入。怎麼介入,介入程度如何,就讓你猜。我們從96年台海飛彈危機的時候,不是派了兩艘航空母艦戰鬥群來嗎,那是號稱越戰以來美國最大的兵力集合。那已經釋出非常明確的信號,台海是我(美國)當老大,不是中國,要是在這裡生事,我一定介入,至於怎樣介入就讓你去猜。

 政治大學外交系副教授吳崇涵認為,美國還是會維持「戰略模糊」 。(文海欣 攝)
政治大學外交系副教授吳崇涵認為,美國還是會維持「戰略模糊」 。(文海欣 攝)

是次座談會還有對外關係協會會長夏立言、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副教授孫國祥及台灣師範大學東亞系副教授徐筱琦等人與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