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衛福部長陳時中首次透露,今年初德國BNT新冠疫苗在供應台灣的問題上突然生變,是因為台灣在中文版新聞稿之中使用「我國」的稱謂,陳時中認為是有外部因素介入。他又回應鴻海集團擬透過上海復星藥廠,引入BNT疫苗的建議,指洽購疫苗時間漫長,現在提出洽購的疫苗抵達時已無需要,因屆時台灣已經有充足的疫苗供應。另外,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透過發言人辯護,表示向上海復星洽購BNT疫苗,並沒有受到北京的政治壓力。(鍾廣政 台北報道)
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官陳時中周四(27日)見記者時透露,台灣去年八月就和BNT(復必泰)德國公司接洽疫苗,今年一月初談好合約,但到討論發布新聞稿之後突然生變,認為有外部因素介入。
![tw-vaccine2.jpg](https://www.rfa.org/resizer/v2/A5VRS5YLMTULNR76O2YTXJFCTI.jpg?auth=d65bd40f975e3040999046f3ebdb7c6877556bcb6b93cd9207aa64bb30eee487&width=800&height=570)
陳時中說:1月8號在四個多鐘頭之後,BNT突然來函說,強烈建議本署調整中文版新聞稿之「我國」二字,我們也立刻應他們的要求,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就調整新聞稿的內容的「我國」為「台灣」。但是從那個時間起,BNT就開始要持續就新聞稿討論,1月15號就回覆我們,因重新評估全球疫苗供應量與調整時程,簽約時間將延後15周,不是因為合約內的問題,是因為合約外的問題。
陳時中指,購買疫苗並非想像那麼簡單,需要長時間談判,和德國BNT談判就是一個例子,認為現在再洽購疫苗,到交貨時台灣已經沒有需求。
陳時中說:現在大家很熱心幫忙的地方很多,要進行相關的時程事實上是需要一個時間的,要的人就趕快來。我只是說,以現在來的時間,大家談好,其實那個時候台灣的疫苗供應就相當充份,接下來我們還有其他的疫苗會進來。所以要幫忙的時候第一個要思考可行性,然後是有效。BNT疫苗來當然要重新分配相關的冷鏈,所以要進口疫苗要先把冷鏈的規劃也要先提出來。
另外,政府官員和民進黨立委,都公開質疑復必泰是大陸製造的次貨,甚至認為是變相購買中國疫苗的賣國行為。行政院中部辦公室執行長蔡培慧表示,南投縣政府周三(26日)提出購買的BNT,其實是由中國代工的復必泰疫苗。
民進黨立委許智傑表示,台灣數度可以跟美國原廠購買疫苗,卻被中國阻止,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所說的透過代理商買到的疫苗,是不是原廠生產,中國也不願意清楚說明,所以品質不能保證。
對於批評指上海復必泰是次貨,非德國製造,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首度回應表示,美國輝瑞和德國BNT合作的疫苗,中文名稱就叫「復必泰」。
莊仁祥說:上海復星擁有香港、台灣這邊的代理權,我們如果要買BNT疫苗,可能的管道就是跟BNT直接簽約從德國進口,或是透過上海復星的代理,也是從國德進口,所以這個疫苗應該是在德國產製的。無論任何的疫苗,它只要進到國內,不管是國產抑或進口的疫苗,我們的食藥署都會對品質會有把關,會針對申請的文件、疫苗的品質進行各項的檢驗,審核通過的疫苗是可以放心的。
鴻海集團提出向上海復星洽購BNT疫苗受到批評。集團創辦人郭台銘透過發言人永齡基金會執行長劉宥彤澄清,在洽購上海復星的BNT疫苗問題上,中國及國台辦均沒有介入,認為「政治要為經濟服務」,希望台灣減少政治力,讓大家盡快有疫苗。
劉宥彤表示,郭台銘一本初衷,尤其現在疫苗購買很困難,本來希望鴻海與永齡基金會可以合資向國外購買,企業可以拋磚引玉,可以為國家盡一份心力,為國家爭取重要的物資,為台灣民眾與國家都是一件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