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撤回對涉華為會員的限制

0:00 / 0:00

美國宣布封殺中國電訊設備商「華為」之後,多個以美國企業為主導的國際科技團體紛紛跟隨,更蔓延至學術界。總部設在美國的「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日前亦宣布對跟「華為」有聯繫的會員作出限制,在中國科技界的強烈批評聲音下,IEEE周一(3日)發聲明解除相關限制。有學者指出,美國學術界出現類似的政治傾向不難預見,源於中國過去控制企業,無法釋除外界對「華為」的質疑。(文宇晴 報道)

總部設在紐約的國際組織「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日前在其官網宣布,禁止「華為」員工及「華為」資助的個人參與旗下雜誌的編輯和審稿。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轄下十個學會周日(2日)發聲明,認為IEEE是對科學家個人和機構的嚴重歧視,是學術交流發展的嚴重倒退,已成為國際學術界科技界的一場危機。指科研人員參與期刊審稿是履行同行評議責任的基本權利,沒有國籍、種族或機構之分,批評IEEE的決定是對正常學術交流秩序和科技發展的粗暴踐踏,敦促學會讓學術交流,回歸正常軌道。中國計算機學會(CCF)同時宣布暫時中止與IEEE的交流合作。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亦有學者表示要退出IEEE以示抗議。

僅4天時間,IEEE於周一(3日)就此情況發聲明,解除之前對「華為」員工的限制。聲明解釋稱,學會此前限制性的做法完全是為保護其義工和會員,規避相關的法律風險,如今法律風險已解除,強調所有會員都可以繼續正常參與學會的所有活動。

北京市科技大學的退休教師陳兆志指出,IEEE總部設在美國,對「華為」作出的限制也是基於根據政府的政策作優先考慮。他又指出,行動相信只是針對「華為」,不認為會全面影響到學術層面的交流。

陳兆志說︰學術是比較廣泛的,各種利弊都有。但是對於「華為」(的限制),我覺得是美國的姿態而已。這麼做從美國本身的利益考量是正常的,我覺得下一步對中國新的企業和各種企業,這是一個很好啟示,還是要痛定思痛,(想想)以後怎麼辦。

貴州大學經濟學院前教授楊紹政分析,出現商界或學術界傾向美國政府的決策,把「華為」列入為抵制名單做法確實帶有政治色彩,但這些機構的決定源於大陸企業必須配合政府機構搜證這個前提下,才會出現一浪又一浪的質疑聲音。楊紹政指出,在中美貿易戰開打以來,中美關係反覆,也影響到外界的對華決策。

楊紹政說︰我覺得美國這些企業是否帶有政治傾向性?本身應是在商言商,但事實上看似是做不到。還有一個問題是,例如「華為」,確實是受到政黨的控制,把「華為」被美國相關的公司﹑以及雜誌(學術界)抵制,這個考慮可能還是因為貿易協議還未達成,而反應過度的做法。

此外,「華為」上月遭到美國商務部列入貿易黑名單,儘管之後美國決定縮減「華為」部分的封鎖令,也給予90 天的寬限期,但是據外電周一(3日)報道,「華為」已經將海底電纜合資企業「華為海洋網絡」(Huawei Marine Systems),賣給另一家中國國家級重點高新技術企業「江蘇亨通光電」(Hengtong Optic-Electric)。雙方於5月31日簽署交易意向書,透過現金及發行新股收購「華為」海洋網絡 51% 股權。

報道引述研究機構 TeleGeography 的統計資料,表示「華為海洋網絡」預計將在 2015至2020 年間鋪設 28 條海底電纜,接近全球的四分之一,另外還已經升級了更多條纜線。但今年3月時,美國安全部門官員指出,大陸可能透過「華為」建造的海底電纜竊密或發動攻擊,構成反情報及安全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