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婚潮】中國第三季度結婚人數首次跌破200萬對 創歷史新低

0:00 / 0:00

中國政府為應對老齡化、少子化危機,力推「三孩政策」,鼓勵結婚生子已成國家大事。惟官方最新公布的統計顯示,排除去年初新冠疫情爆發的特殊因素,全國第三季度結婚人數首次跌破200萬對,創歷史新低。多位中國學者和維權人士向本台分析稱,數字反映年輕一代對近來國家政策「不賣帳、不信任」,為免承受沉重組建家庭成本,寧願選擇繼續「躺平」。

中國民政部於上月底公布最新統計數據,全國今年首3季度結婚登記數字為588.6萬對,比上年同期少8,000對。而上年因疫情影響,當年結婚登記數字原已刷下新低點。

過去官方將年輕人拒結婚生子,歸咎於「結不起婚和養不起娃」,與教育、房價、經濟和生活壓力沉重有關。不少官媒又引用《結婚行業洞察白皮書(2021年版)》顯示,當下年輕人辦一場婚禮平均花17.4萬元人民幣,是新人雙方月入的8.8倍。

官方推多項政策鼓勵生育 仍未見成效

對此,中國自今年5月推動「三孩政策」以來,就推行一系列鼓勵結婚生子的措施,各地政府亦加緊配合,包括父母育兒假、育兒補貼、遏止房價、取消社會撫養費、「教育雙減」等,以減輕結婚生子負擔。

中國金融學者司令向本台分析指,數據反映,年輕人對中國政府一連串「組合拳式」鼓勵結婚生育政策「不賣帳」,未能讓他們有信心達成組建家庭的願望。

司令說:為何仍對(政府)不信任、吸引力不高?人口增長是需要周期,需要政策時間,不能立桿見影,要時間觀察政府是否真的為他們生活(成本)降低帶來益處。現在看來年輕人對中國教育體制、社會、養老體制等仍缺乏信心。信心建立需要非常長時間,人口紅利問題不是一蹴而就。

學者:能生時不讓生 年輕人現寧選擇躺平

中國人權觀察成員馬永濤向本台指出,不少年輕人近來出現對中國體制失望,民怨積累,出現「躺平主義」冒起,即「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娃、不消費」,惟中共政策只為統治利益考量,根本無法真正解決深層問題,難阻年輕人繼續「躺平」。

馬永濤說:中共任何政策不是站在老百姓的利益來考量,而是站於統治集團的利益來考量。就如計劃生育的政策,能生時不讓生,現在覺得人口不夠就讓生,但生育期已過。最近流行幾個詞,「躺平、內卷、韮菜」,廣泛在民間、網絡已引起高層注意。民間已確認自己作為韮菜的事實,就選擇「躺平」。

本台整合數據,以每個季度計,登記結婚的數字今年以來已連續3個季度下跌,其中今年第3季度僅得172萬對。若排除去年首季因新冠疫情爆發而大跌至155.7萬對,今年第3季度結婚登記數字是首跌破200萬對,創歷史新低。

據統計局數據顯示,自2013年起全國結婚率逐年下跌,去年全國僅共有813.1萬對新人登記結婚,繼2019年跌破1,000萬對大關後,再跌穿900萬對大關。

china-marriage1.jpg
A newly-wed couple kisses during a group wedding ceremony in traditional Han Dynasty style in Ganzhou 有資料顯示,當下年輕人辦一場婚禮平均花17.4萬元人民幣,是新人雙方月入的8.8倍。(路透社資料圖片) (CHINA STRINGER NETWORK/REUTERS)

對於今年中國大致擺脫疫情的影響,但結婚人數仍下降,多個官媒引業內人士分析稱,主因是在於適婚人數減少。目前25至29歲仍是主要結婚年齡,對應的是90後,惟隨過去幾十年的「計劃生育政策」,令出生人口每年連續下降。

年輕人結婚率只有約10% 離婚率竟然高達35%

中國年輕人口少,同時他們的結婚意欲亦特別低。今年8月,中國民政部門一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90後」總數約1.7億人,男女比例約54:46(男:女),而登記註冊結婚的「90後」不超過1,000萬對,結婚率只有約10%,而婚後他們的離婚率竟然高達35%。

共青團最近發表一項調查,顯示作為未來10年婚姻主力軍的Z世代,即1995年至2009年間出生的一代,結婚意願下降,反映未來10年結婚人數恐持續下跌。2,905名18至26歲的受訪未婚城市青年,有34%人「不認為成家立室是理所當然」,女性比男性更不想結婚。

記者:李智智 責編:何景文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