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農曆新年大家都會想不同的祝福語拜年,今年在中國,「龍行龘龘」就成為最流行的祝福語,甚至一些外國使者也跟風。有網民自嘲「沒有文化都收不到祝福」。分析認為,今年之所以流行這些生僻字,其實是中國想弘揚民族自信,減低西方影響,這樣有利政權統治。
法國駐武漢總領事胡建誼(Jean-Yves ROUX)說:「祝中國朋友們新年快樂,龍行龘龘,前程朤朤!」
芬蘭駐華大使孟藍(Leena-Kaisa Mikkola)說:「祝福中國人民龍年大吉!」
斯洛文尼亞駐華大使蘇嵐( Alenka Suhadolnik)說:「春節快樂!」
駐華大使應潮流祝人「龍行龘龘」
往年不少駐華大使都會在新春期間拍片,向中國人拜年。今年除了有外國使節用普通話祝福中國人,更出現了一些令人感到陌生甚至不會唸的字,例如「龘」、「朤」、「䲜」等。之所以外國使節都會用,原來這些都是今年春節中國最潮祝福語,成為「Loong」之後又一熱話。央視春晚主題都以「龍行龘龘,欣欣家國」為主題;甚至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新春文化展,也能見到其蹤跡。
大家都好奇這些生僻字的意思。據《康熙字典》,「龘」出自成書於南朝梁朝的字典《玉篇 • 龍部》:「龘,龍行龘龘也。」「龍行龘龘」形容龍騰飛的樣子,昂揚而熱烈。《說文解字》則將「龘」釋義為「飛龍之狀」,6個龍組成的「龘龘」會讓人聯想到龍年六六大順,和過年氣氛相當吻合。
中國媒體:展現文化自信
除了「龘」,「朤」的本意為明亮,「前程朤朤」即前途光明;「䲜」常被解讀為「年年有魚,年年有餘」的祝福。雖然有指這些生僻字由疊字組合而成,似乎能表達多倍的祝福與期盼,為新春佳節討了個「好意頭」。不過有中國網民就笑言「沒點文化都接收不到祝福了」、「字糊在一起還以為是QR碼.…..」。
一些中國媒體將這種生僻字流行現象,與中國文化傳承扣連,說是「展現文化自信」,體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不過有學者則認為這只是一種文化創意,《通用規範漢字表》專家工作組成員王立軍,就不太贊成過度炒作生僻字,覺得常用字的學習和使用更為重要。
評論:提醒與西方有別
香港歷史學者楊穎宇認為,中國是要將自己從西方文化拉出來,因為這樣不利管治。楊穎宇說:「他們依然『讀番書』,但要提醒他們是中國人,要培養文化、民族自信,中國也有精彩文化,不用一定學西方如莎士比亞文化,突顯自己的文化認同出來。」
不過楊穎宇覺得,這現況與中國文化政策相違背。楊穎宇說:「50年代後他一直推行簡體字,現在那些生僻字其實全部只是聲韻學、字書裡面才找到,與其這樣,不如正經恢復繁體字,告訴人繁體字都有趣味,會否較實際?總好過大時大節才找一些生僻字出來。」
評論:裝作有文化
台灣韜略策進學會秘書長吳建忠指出,中國一直用簡體字為主,沒太多文化底蘊,但最近常用一些古字,想讓人感覺「有文化」。吳建忠說:「不懂裝懂,賣弄文字(的個性)。這群官媒對於老大的習性已經是非常清楚了解,喜歡賣弄文字,然後彰顯自己的文化。我想今年這部分就跟習近平喜歡列書單出來一樣,屬於吹捧的概念。」
至於外國使節都用這些生僻字,他認為只是大家在春節都會「講好話」。
自由亞洲電台粵語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