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之父”高錕榮獲諾貝爾物理獎

有“光纖之父”稱號的美籍華人﹑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高錕以及兩名美籍科學家同時榮獲2009年度諾貝爾獎物理獎,成為繼楊振寧、丁肇中等人後,第六位獲此殊榮的華裔科學家。(畢子默報道)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獎金共計一百四十萬美元被分成兩部份,由三人共得,其中一半的獎金被頒與被譽為“光纖之父”的美籍華人高錕,而另一半的獎金則由發明感光元件的另外兩名美籍科學家博伊爾及史密斯平分。

對於高錕獲獎,香港特首曾蔭權週二透過發言人表示,高錕不單是傑出科學家,亦是謙謙君子和一位有承擔的教育家。曾蔭權說,諾貝爾物理獎是科學界最高榮譽,他和香港市民衷心祝賀高錕獲得此殊榮。

得獎的高錕現年76歲,解放前出生於上海租界,他的父親是當時的國際法庭律師。1948年,高錕一家在建國前夕舉家南遷至香港,高錕在香港聖約瑟書院升讀中學,隨後並考入香港大學。由於其時港大未設電機工程系,高錕繼而遠赴英國留學,並在英國先後取得電子工程理學士學位及哲學博士學位。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高錕在論文中首度提及以石英基玻璃纖維進行長距離信息傳遞,亦即光纖通訊,隨後他致力這方面的研究,為促成互聯網誕生提供了基礎,成功打開了人類進入光導時代的大門﹔同時,他的研究成果亦為他帶來二十多項國際獎項及獲得近三十項專利。

高錕學成以後,於七十年代回流香港,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並在1987年至1996年間擔任該校校長。高錕在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期間,以其行事親和和開明著稱,不過在1993年,由於他應中方委託,擔任回歸前的港事顧問,一度引起坊間爭議,被稱為“高錕事件”。而在卸任中文大學校長一職的同年,高錕獲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之後正式退休,並和家人在美國、香港兩地輪流居住。今年年初,有香港傳媒指,高錕太太證實他患上老人痴呆症,正靜心休息養病,需要定時服藥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