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廣深人口減滬佔半 官方未提新冠死亡數 分析:經濟差潤潮盛

0:00 / 0:00

中國傳媒引述官方數據顯示,北上廣深人口出現負增長,截至去年底共減少近28萬人,當中近半出現在曾長時間封城的上海。另外上海最近向全國重點大學碩士生,發出到上海落戶的邀請。學者認為,人口下降主因是中國經濟衰退,又認為作為全國樓價指標的上海,房產亮起紅燈。國內輿論在報道有關數據時,指人口下降屬短暫現象,惟未提到各地在疫情中的死亡數字。

對中國經濟發展最有影響力的4個「一線城市」人口全部出現負增長。大陸《每日經濟新聞》周日(14日)引述各地統計局數據來源披露,截至2022年末,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人口統計「集體負增長」。其中,北京人口減少4.3萬人,上海人口減少13.54萬人,廣州常住人口減少7.65萬人,深圳則減少了1.98萬人,中國「一線城市」合共減少約超過27.5萬人。

關注中國人口狀況的北京獨立評論人士吳強周一(15日)接受本台採訪時說,北上廣深是中國人口最集中的城市,相信人口驟降的主因是清零政策下國內經濟環境急速惡化。

吳強說:4個大城市人口減少其實是在表明中國與全球化的脫鉤,這種漸行漸遠造成中國大城市的衰落。特別是深圳,它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吸引了愈來愈多的年輕人、菁英人口,吸引了資本,現在意味著中國的大城市已經陷入死亡,中國和全球化脫鉤已經開始。中國城市經濟發展變緩,就業機會減少,房價高企,生活成本高漲情形之下,新增人口抵不上流失的人口,尤其是過去3年的新冠疫情所造成的人口減少,這些匯總疊加造成中國的4個大城市人口出現減少和外流的趨勢。

人員流失表明中國正與世界經濟脫鉤

大陸媒體進行有關報道時,分析經濟因素為人口減少主因,但強調只是短暫現象,指大批人口已陸續回流。但吳強認為,中國大批社會菁英在經歷3年疫情封控之後,設法移民海外,非如當局所言是短暫效應。

吳強說:在疫情之後,大家討論中國中產階級「潤」的現象,都跟著4個大城市人口減少有直接關係。

剛從上海回到日本的學者郭志森接受本台採訪時說,他看到在上海的幾個朋友精神上很壓抑,都想出國。他說,中國「一線城市」的經濟環境和發展速度已經回不到過去了。

郭志森說:都生活的很壓抑,都活的很有壓力,上海還要補充人、要補倉。北、上、廣、深人員流失太多了,他們政府「騰籠換鳥」換的不是鳥,鳳凰飛走了,現在招一些鳥進來。

上海向各地高材生招手 以救房地產

上海市政府向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各省市高校招攬碩士畢業生,並承諾為這些人才提供戶籍。

對此,復旦大學畢業生高麗娜告訴本台,以往北京、上海戶籍很吸引年輕人,但是今非昔比。她認為上海政府希望引入高端人才在上海定居買房子,背後可見當地樓市已亮起紅燈。

高麗娜說:4月份,上海二手房成交價比二、三月份下跌約40%,一手房認購的人也少了,租金下跌,房地產市場岌岌可危。高材生要能在上海安家,肯定要買房子。因為前幾次,上海的房價被炒起來都是因為出台類似政策。

陸媒亦引述專家分析,指在中國整體人口負增長的背景下,城市人口高速增長時代已成為過去,未來這些人口基數已經不小的城市,將很難再現人口增長的盛況。

記者:古亭/程文 責編:李世民 網編:江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