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辦公廳近日頒布《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訂明要堅定不移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到2025年,普通話在全國普及率要達到85%;到2035年,普通話在民族地區、農村地區的普及率須「顯著提高」。同時,這份全國性文件亦明確提到,要提升港澳地區普通話的應用水平。有學者形容,這些政策都是「文化上的民族大屠殺」,或讓一些方言、少數民族語言逐漸凋零。
廣州撐粵語行動:廣州話,廣州人講廣州話。
内蒙古抗議學生:我們的語言是蒙古語,永存的故土是蒙古,我們母語叫蒙古語,為了母語至死不渝。
2010年廣州撐粵語行動、2020年内蒙古爆發反漢語教學示威,這些民間抗議運動,都是在中國政府推動普通話普及化的背景下所發生的。不過,中國政府近期有意在全國大規模推動普及普通話運動。
《意見》亦提到港澳地區 須提高港澳普通話水平
國務院辦公廳周二(11月30日)發布《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當中亦特別提到港澳甚至台灣。《意見》要求深化與港澳台地區語言文化交流合作,支持和服務港澳地區開展普通話教育,合作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提高港澳地區普通話應用水平。亦要加大與港澳台地區青少年語言文化交流力度。此外,《意見》又稱,為提高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須加強粵港澳大灣區、自由貿易試驗區、「一帶一路」建設等方面的語言服務,並定期開展語言專項調查,以及加強國家應急語言服務。《意見》亦提到要加強台灣地區語言文字政策研究。
内蒙古學者:當局借此否定漢族社會多樣性
日本靜岡國立大學的內蒙古學者楊海英指出,當局在更早前已分3階段推行普通話普及政策,包括在港澳地區加強普通話教育、在新疆禁止維吾爾語教育、以及去年在内蒙古推動漢語教學。但從這次《意見》看來,當局不但針對少數民族文化進行打壓,連漢族社會内部的多樣性也要剷除。他形容猶如「文化上的民族大屠殺」,估計一些方言、少數民族語言會加速凋零。
楊海英說:語言是一個民族的象徵,為甚麼這個政策特別提到香港和澳門?她就是要否定所謂漢族社會的内部多樣性,她要否定漢族社會内部的,例如吳方言、閩方言,還有粵方言,全部統一到北京旗幟之下。
五嶽散人:或減低民族溝通的「成本」
中國時事評論人五嶽散人則對本台表示,推普有助減低溝通成本,但唯恐當局這樣做背後有政治目的。至於相關政策會否導致某些民族文化消失,五嶽散人則認為需要一段時間觀察。
五嶽散人說:即使我極不贊成這東西,但我也理解他們為甚麼這麼做。交流是有成本的,我有一次在福建談點事情,只有我一個人是外人,他們用客家話聊,我完全不懂。(政策)重點在於甚麼?如果就這個目的,我是贊成的。但如果她還有其他目的,通過這個政策逐漸抹平民族之間的差異,這就不好説了。
該《意見》全文長達22條,指出普通話在中國的推廣工作仍「不平衡」,須堅定不移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提高普通話的普及程度,傳揚中華語言文化,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因此,《意見》指出,務求到2025年,普通話在全國普及率達到85%;到2035年,普通話在民族地區、農村地區的普及率須「顯着提高」,並要基本實現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至於在少數民族地區推廣普通話方面,《意見》訂明,須在民族地區中小學推行三科統編教材並達到全覆蓋,深入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確保少數民族初中畢業生能夠基本使用普通話和漢字,而高中畢業生則要熟練掌握相關語言文字。同時,亦要對教師普通話水平作嚴格把關。《意見》稱,民族地區少數民族教師資格申請人,普通話水平應至少達到三級甲等標準,並逐步達到二級乙等以上標準。
記者:鄭日堯 責編:何景文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