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殖民化】中國再次清理「洋地名」 河南新鄉10個小區去「洋名」

0:00 / 0:00

河南省新鄉市政府正在對該市多個居民小區進行名稱更改,至少涉及綠都溫莎城堡小區等10個居民區。有法學者表示,事實上當局有意在全國範圍推廣更改「洋地名」計劃。另外中國官媒鼓勵香港亦跟隨大陸去殖民化。官方這一動作引發網民熱議,認為有意篡改歷史。

河南新鄉市政府近期責令10個冠以外國名字的居民社區,立即更名。據「綠都物業」向「溫莎城堡」小區業主發出的更名通知,指該小區近日接到政府通知,提出關於「溫莎城堡」小區名字為「洋地名」問題,要求按照政府要求進行整改;物業服務中心接到通知後,第一時間前往辦事處進行溝通對接。

china-rename1.jpg
河南新鄉居民社區綠都「溫莎城堡小區」接市政府指令,近期改名。(網絡圖片)

河南法律學者田坤山本周五(15日)接受本台採訪時說,最近幾年,政府高層在各個領域都在仿效文革時期,尤其在部分領域可說已經回到毛澤東時代的意識形態。

田坤山說:在意識形態方面回到毛澤東時代。其實在一些細微的地方也能體現出這種倒退。這種對「洋地名」的清理、變更也是體現這一套毛思路。可以說在骨子裡要回歸毛時代的排外因素,它也是一種對思想的控制。

「綠都物業」下發的通知稱,河南省民政廳在2021年8月19日下發《關於進一步整治規範地名的相關通知》,函件中提出經過排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管理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以及《河南省地名管理辦法》相關規定,判定「溫莎城堡」為「洋地名」。通知透露,本次排查新鄉市需整改小區名字有10餘個。

當局強調,「該項整治工作的開展是全國性的」,要求整治時間緊急,名字變更暫時不影響小區居民正常生活及房屋相關手續辦理,關於新名通過政府審核並變更後,相關材料如房產證、學生學籍、暫住證、戶口本等後續變更,物業服務中心會通知業主。關於項目新名字的選取,近兩日會結合政府要求發起線上問卷調查,請各位家人關注並投票。

田坤山表示,不單在河南新鄉,事實上目前各地政府民政廳,都正在部署清除以外國名字命名的小區名稱。

田坤山說:前幾年也有這種情況,比如有一家飯店叫「皇家花園」,後來被清理,改叫「花園」,還有涉及日本文化的地名都要被清理。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6月,中國也曾掀起一場名為「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的行動,包括「帶有崇洋媚外色彩小區和街道名」。同年6月12日,海南省民政廳公布 「維多利亞花園」、「陽光巴洛克小區」等84個居民區,上述名稱被指使用外國地名、外國人名或用外語詞漢字譯寫命名。

china-rename4.jpg
中國官媒對香港「維多利亞公園」是否要改成「人民公園」徵求意見。(網絡圖片)

官網鼓勵香港 跟隨大陸去殖民化

另據中國多家官媒網站近期刊載一篇題目為《你認同香港「維多利亞公園」改名「人民公園」嗎?》的文章,稱近期「愛港大聯盟」、「同心護港」、「市民自發」等愛國愛港團體到特區政府總部請願,請求將香港地標之一的維多利亞公園改為「人民公園」或「國家紀念公園」等名稱。文章問讀者香港維多利亞公園「到底是否應該改名?」,

對此,上海某大學退休教師顧國平認為,此舉不尊重歷史。

顧國平說:「維多利亞公園」改為「人民公園」,去西方化,實際上是要實施「中國化」,這樣做是不尊重歷史,不尊重客觀存在。反西方的做法是違背歷史,所以是不可取的,西方文明是中華民族應該汲取的。

china-rename5.jpg
1949年中共建政後,上海的「洋地名」被改成帶有中共政治色彩的名字。(網絡圖片)

解放前的上海 很多街道均是洋名

顧國平又舉例對本台說,當年上海許多路名帶有外國地名及人文色彩,1949年後被中國共產黨改名。

顧國平說:上海的「人民路」以前叫「民國路」,「萬航渡路」以前叫「極司非爾路」,「石門二路」叫「卡德路」,「華山路」叫「海格路」, 現在的「瑞金一路」以前叫「聖母院路」等等。

不少網民對當局要求去除外國名稱感到不滿,質問中國許多地方有以「奧林匹克」命名的社區、公園,都要改嗎?有網民調侃道,乾脆把小區名稱改叫「長津湖」等名字算了。

記者:喬龍/沈彥恒 責編:張薇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