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頒布的新規定,限制中小學階段的公立學校開辦或轉型為民校,而民辦學校則必須加強黨組織的決策權和檢察權。有教育學者擔心,中國部分私校會因為政府加強管控而走向末路。(高鋒 報道)
民辦教育在九年義務教育所扮演的角色,日益引起當局關注。中國國務院上周五(14日)公布修訂後的「民辦教育管理條例」,開宗明義,強調民辦學校決策機構組成必須包含黨組織負責人,並讓黨組織成員進入學校決策機構和監督機構的程序,未保障黨組織履行職責的學校必須負上法律責任。
條例同時強調民辦學校要有公益性,規定實施義務教育的公辦學校不得開辦或轉型為民辦學校,而其他公辦學校不得開辦營利性質民辦學校。而民辦學校不得以贊助費等名目向學生和家長收取與入學關聯的費用。
關注中國教育的傳媒人方俊認為,新規是現政權的重要維穩手段。
方俊說:從資本主義市場化的角度來看,美英的一些名牌中小學都是私立學校,比公立學校的教育可以發揮得更好,在整個歐洲,凡是公辦的學校都不允許用任何的哲學、科學、美學甚至政治意識形態去管理教育,可是今天的中國剛好相反,不僅公立學校必須按照黨的意願去做,甚至現在一些民辦的私立學校都要這樣做。私立學校除了賺錢之外,其實沒有任何可為的空間。
他指,此舉和中共以反壟斷為名整頓阿里巴巴和騰訊等科技巨頭沒有區別。
方俊說:今天的共產黨(的想法)就是,如果你賺錢賺得很兇很厲害,可能就要取締你,或者像馬雲的螞蟻金服,我要跟你合併,或者以國營的方法把你實際的操作取締或吸納進去。
方俊說,這意味中國富有宗教色彩的私立學校,生存空間幾乎為零。
方俊說: 在上海我們看到天主教的徐匯中學,在廣州一些基督教中學都有辦學的悠久歷史,可是目前的狀況就是,這些學校必須按照民辦教育的要求。有兩個選擇:一,跪下來,二,慢慢結束,甚至可能要把學校的校產和校地等等,透過不同方式變成政府的財產。
不過,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專家程方平向本台認為,在中國,公辦學校巧立名目牟利的情況一直存在,部分公立學校為了牟利遊走於灰色地帶,當局有必要進行規管。
程方平說:國際學校原來是很清楚的,但是現在也很模糊,有些公立學校有所謂的國際部,就是它有一部分是收費的。譬如現在一些有名的公立學校,它辦分校,原來是公辦學校,但是它變成了收費學校,另外有些地方政府也想藉著這些有名的學校的名義,吸引家長送孩子上學,如果制度不明確就等於你不是純粹的公辦學校了。這是否符合教育政策法規呢?如果不符合,這些都要明確規定。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後, 民間和國際資本逐步進入初等教育領域,各城市出現大批私校。這些學校引入了外國的教學方式和先進設備,大受中產階層的家長歡迎。截至2018年,全中國共有各類民辦學校18.35萬所,佔全國學校比重的35.35%;民辦在校學生5378.21萬人,佔全國學生數量比重的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