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報告:美中脫鉤 中國芯片只能做低階

0:00 / 0:00

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課題組,1月30日發表一篇「 技術領域的中美戰略競爭:分析與展望」。由於報告出自中國本土研究機構而非境外,因此引起高度關注。

整體而言,北大報告顯示中國在科技領域急起直追,但整體仍明顯落後美國。

無論是技術還是產業層面,美中雙方都面臨「脫鉤」帶來的損失,而目前看來中國的損失可能比美國更大。特別是芯片產業「只剩下技術含量低且附加價值低的企業」與美國企業有關,導致留美科學家返中工作意願低落,最後造成惡性循環的巨大衝擊,正在影響著中國的高科技產業。

這篇報告指出,2017年底以來,貿易摩擦和技術競爭逐漸成為美中關係的焦點,先進技術成為美中之間競爭和較量的主要舞台。從科技大國到科技強國,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無論是從橫向範圍還是縱向差距看,美國技術實力依舊領先全球。

首先從論文和期刊文章數量來看,在高度被引論文數量和原創性上,中國仍大幅落後美國。

其次在研發支出總額方面,美國長期高居世界首位。中國不斷追趕,但與美國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對基礎研究投入的金額和比例,仍遠低於美國。

第三點指出技術競爭的核心在於人才,而在各類排名中,美國高等教育具有壓倒性優勢,也是國際學生首選的留學目的地。相對寬鬆和鼓勵創新的科研環境,也為科技人才所青睞。相當數量的海外學生在美國高校獲博士學位後選擇留在美國發展。

第四點是能夠體現國際技術產出規模的專利申請與轉化,中國在年度申請量已經超越美國,然而美國的專利技術領域分布較為全面,質量高,中國的專利結構較為單一。

中國頂尖人工智能人才 逾半在美就業

這項報告更針對中國的人才斷層問題說,中國頂尖的人工智能人才,只有34%留在國內,約56%在美國就業。去美國學習人工智能專業的中國人,多達88%畢業後留在當地,只有10%返回中國。

報告分析各個關鍵科技產業,其中在航空航天領域,美中長期合作基礎薄弱,中國在航天和軍用航空領域擁有自有技術。然而在民用航空產業中,中國居於明顯劣勢。基本仍依賴從美國等西方國家購買整機或核心部件,並且由於美國的投資審查和貿易限制,中國企業難以透過收購獲取核心技術。

報告認為,美國的脫鉤戰略還伴隨組建「民主國家科技聯盟」,使中國孤立無援,大幅增加中國從美國之外的第三國進口關鍵零組件、獲取先進技術和引進高端人才的難度。

記者/責編:鍾廣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