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悼念英女皇被左報批「戀殖」 悼念背後是怎樣的感情?

0:00 / 0:00

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Queen Elizabeth II)上周四(8日)逝世後,連日以來大批港人在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外大排長龍,向女皇表達最後敬意。香港親北京傳媒則發表評論文章,批評香港部分人抱有根深蒂固的「戀殖心態」,是因為「去殖化」工程存在漏洞,警告必須糾正。然而香港人對女皇的懷念和尊敬,是否單純出於「戀殖心態」?

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Queen Elizabeth II)上周四(8日)逝世後,英國駐港總領事館從周五(9日)中午開始,設弔唁冊讓公眾悼念。作為英國最後一個殖民地,香港大批市民連日以來在領事館外放下鮮花和卡片,表達對女皇的敬意和懷念。為了進入領事館簽寫弔唁冊,不少港人不惜在酷熱下排隊4個小時,也毫無怨言。悼念者中包括香港老中青三代,他們都不約而同表達對女皇親切和藹形象的懷念,讚揚女皇一生勤政愛民。

左報:香港 「去殖化」工程有漏洞

不過在親北京港媒眼中,這卻是必須糾正的「戀殖心態」。香港中聯辦控制的《大公報》周二(13日)發表評論文章,聲稱向英女皇致哀的只是少部分港人,不能代表香港社會主流。文章又批評「反中亂港分子」以及「反華媒體」大做文章,編造港人「對殖民統治時期的美好回憶」,以此攻擊《港區國安法》實施後的香港新局面,是為「殖民統治」洗白、抹黑「愛國者治港」。

不過文章又指出,「極少部分」港人仍然存在「戀殖心態」的情況值得關注,並特別提到網上廣傳一張香港青年「單膝跪地拜祭」的照片,質疑這位可能是1997年後出生的青年,「有何理由行此大禮拜祭」。

文章把問題歸因於1997年後,香港的「去殖化」工程有缺陷:「回歸以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裏,香港完全接受了港英管治模式,沒有真正按照回歸後的憲制、法律及實際情況進行制度性更替,也就是進行『去殖化』工程,以至於從公務員、教育制度,到傳媒及社會生態,都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漏洞。」

不過文章最後指出,隨著《港區國安法》及新選舉制度實施,有信心「戀殖心態」將得到糾正,強調「去殖民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久久為功。

歷史學者:港府九七後若善治 誰還會念舊時?

「如果香港特區政府在1997年後到現在的20多年間管治得很好,人民安居樂業的話,誰還會記得以前殖民地?」移居英國的香港歷史學者楊穎宇向本台表示,所謂的「戀殖」情意結,其實更大程度上,是一種新舊對比之下產生的情感。

楊穎宇說:之所以出現這些悼念活動,是當下的管治,和20多年前香港的殖民地管治比較下有落差,因而產生的情緒。這種情況的根源不一定是因為殖民地很好,所以我們去懷念,而是歸根於現在的管治太差。人們藉所謂的「戀殖」和悼念,去表達對現實政治的不滿。

不少在港英政府管治下成長的香港人,腦海中仍然刻印著英女皇在1975年和1986年兩次訪問香港時的畫面,仍然記得電視台「收台」時播放的《天佑女皇》,也曾手執印有女皇肖像的硬幣和紙鈔。然而對於1997年前後出生的香港年輕人而言,對女皇的感情又是從何而來?

國民教育能讓港青愛國?

楊穎宇認為即使部分香港年輕人不是在英殖時期長大,也會自己翻查香港歷史,尋找更人性化、更自由民主的時期,作為參考比照當下。從「崇優」角度來比較,不同時期的管治高下立見。他認為香港年輕人悼念女皇,是自然的「情感和理性的表達」,而這種情感,並不能像北京當下的做法,以「國民教育」來強迫。

楊穎宇說:國民教育只是強迫學生用正面思維,去理解當下的政治和中國的問題,但不能從感性上觸動學生。只是告訴學生,現在香港政治這麼差,你也一定要唱好。這樣你愈搞國民教育,學生卻愈發現問題嚴重,他們可能會更快覺醒。

以悼念女皇「合法」表達不滿

即使英中關係自新疆和香港問題後日趨惡化,在英女皇逝世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仍向繼位的國皇查理斯三世致唁電,對女皇逝世表示深切哀悼;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亦前往英國駐華大使館弔唁,為何親北京報章卻與官方「主旋律」不同調,把香港民眾的悼念演繹為「戀殖」?

楊穎宇認為,過去幾年,香港不斷以各種「不合作運動」,表達對政權的不滿,但在《港區國安法》生效後幾乎被禁絕。而是次女皇逝世,在外交禮節上,北京不能阻止港人悼念,港人正好以悼念女皇的方式,「合情合理合法」地表達不滿。然而這在北京眼中卻是不可接受,因此親北京報章迅速發表評論,把事件定調為「戀殖」,而非對現狀的不滿。

流亡英國的前香港立法會議員羅冠聰也在臉書發文,表示港人悼念英女皇,正是乘中國無法以主旋律之名打壓,尋找異議空間,顯示香港人的狡智和靈活。他也特別提到,英國對香港實施的殖民主義,與它在印度、剛果、尼日利亞等地不同,鮮見殘暴管治。他建議反對殖民主義者更應理清港人的反應背後代表著甚麼,而非一味否定他們的情緒。

記者:呂熙(倫敦報道) 責編:方德豪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