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立互動】美國務卿與德外長表態支持立陶宛 共抗北京經濟脅迫

0:00 / 0:00

美國國務卿與德國外長批評中國對立陶宛的壓制,並表示站在立陶宛一邊共同抗擊北京的經濟脅迫。立陶宛外交部感謝夥伴國家支持,並重申不受北京脅迫的立場。中國官媒再指控美國操控立陶宛,而德國成為其「打手」。

周三(5日),美國國務卿在華盛頓會晤到訪的德國外長貝爾博克(Annalena Baerbock),他們在會後的記者會上,批評北京對歐盟小國立陶宛的施壓並不合理,支持立陶宛抗擊北京的壓制。

布林肯表示,美國關注中國政府企圖欺凌立陶宛這個人口不足300萬的國家,並向歐美企業施壓,要求它們在供應鏈中停止使用立陶宛制造的零部件產品,否則將失去進軍中國市場的機會。

布林肯說:這不僅僅關乎立陶宛,而是關乎世界上的每個國家都應該在不受脅迫的情況下確定自己的外交政策,美國將會和盟友合作,使供應鏈多元化以抗擊所有形式的經濟勒索。

貝爾博克也明確表示:作為歐洲人,我們團結一致地站在立陶宛一邊。

立陶宛外交部回覆本台置評請求時表示:我們非常感謝夥伴國家的支持。立陶宛能證實我們的合作夥伴所強調的:中國對立陶宛的攻擊是完全沒有根據的,是不可接受的。立陶宛選擇與台灣發展務實關係,並允許台灣設立非外交代表處,並未違反對中國的承諾。正如布林肯國務卿正確指出的那樣,「這不僅僅是關乎立陶宛,而是關乎世界上每個國家如何在不受這種脅迫的情況下決定自己的外交政策」。

德國台灣裔時評人成世光向本台表示,立陶宛對中共政權不假辭色的做法,正在激活美國和歐盟形成價值聯盟,相信未來如果中國不放棄對立陶宛的經濟報復等制裁手段,美國和歐盟會有進一步的阻擊措施。

成世光說:立陶宛對中共不假辭色,給國際社會一個非常好的榜樣。德國新的外長貝爾博克當初她就任的時候主張價值外交,我們看到美國和德國的合作,支持立陶宛,唾棄中共這種人質外交、連坐外交。美國跟以德國為首的歐盟在未來的時間裡面,如果中共不放棄的話,會找到一個很具體的嚇阻中共的做法,不只是要訴諸世貿的制裁,甚至禁止中共產品的進口。

中共官媒昨日熱炒立陶宛總統諾賽達(Gitanas Nauseda)周二(4日)接受採訪時的表述,他當時稱,立陶宛政府允許台灣以「台灣」的名稱設立代表處是個錯誤,影響了立陶宛和中國的關係。對此,成世光表示,這並非立陶宛這個內閣制政府的態度及民眾主流意見。

成世光說:立陶宛是一個內閣制的國家,總統只有儀式上的代表權,總統事實上不應該對內閣所做的政策比手劃腳的。據新聞報道,立陶宛總統這個說法也在國內遭到一片罵聲,顯然這個立陶宛總統是沒有民意支持的。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eda)周二(4日)在接受立陶宛廣播電台訪問時表示,開設台灣代表處沒錯,但代表處的名稱出問題,而事前並未徵求他意見。他表示,代表處的名稱是導火索,是影響與中國關係的關鍵因素,「我們現在必須處理相應的後果」。但一日後他又改口,指從未說過「從未說過為了便利貿易而在立陶宛開設台灣代表處是個錯誤」,但對於代表處的名稱,他仍堅稱「應該各方都能接受,應信守國際承諾,不應損害立陶宛的國家利益」。

德國中歐問題專家史明也就此接受本台採訪,他認為雖然兩國共同的表態可圈可點,顯示美國和歐盟達成價值聯盟,但對於德國來說,這種強硬的表態稍顯遲滯。史明預計,中國會加大對歐盟內部國家的分化。

史明說:德國的強硬表態來得比較晚,這一次德國外長在訪問美國的時候把這個態度表明了,直接在外交上和美國掛在一起,有可圈可點的地方。它的好處當然是說聯絡的範圍越廣,北京所面臨的外交壓力越大,一個立陶宛你可能不在乎,對於一個歐盟再加上美國你就不是想想的問題了;壞處就是給了北京政府在外交上誤判的空間,就是說反正你歐盟也形不成獨立於美國之外的對外政策,那我就會繼續分化你。

史明也指出捷克在立陶宛受罰後,新政府依然表現出對華強硬政策方向,不排除中國對歐盟成員國的進一步報復行動,又預計中國會指控德國和歐盟受美國操控,他呼籲德國和歐盟能夠及時採取強硬回擊措施。

周四(6日),中國媒體不出所料撻伐美國「在立陶宛總統認錯後並不甘心」,而德國外長成了美國的「打手」。中國駐美國和德國大使館未回應本台置評請求。

去年11月,立陶宛打破外交慣例,允許台灣設於該國首都維爾紐斯的代表處使用「台灣」而非「台北」的名稱,立陶宛的友台舉動激怒北京,中國撤回了駐維爾紐斯大使並驅逐了立陶宛駐北京大使。

其後北京再使出經濟報復手段,下令中國海關將立陶宛從清關名單中刪除,致該國貨物無法進入中國。再以中國市場相脅,要求跨國公司禁用立陶宛零部件和產品。

2021年12月6日,立陶宛外長蘭茨貝爾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致函歐盟官員,表示中國的施壓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他要求歐盟給予強力回應。

2021年12月8日,歐盟發布「反脅迫工具」法案,歐盟委員會副主席、貿易專員東布羅夫斯基斯表示歐盟和其他國家將攜手共同對抗北京的經濟霸淩行為。(歐盟委員會網站圖片)
2021年12月8日,歐盟發布「反脅迫工具」法案,歐盟委員會副主席、貿易專員東布羅夫斯基斯表示歐盟和其他國家將攜手共同對抗北京的經濟霸淩行為。(歐盟委員會網站圖片)

12月8日,歐盟發布「反脅迫工具」(Anti-Coercion Instrument)法案,以回擊使用經濟霸凌方式來干涉歐盟27個成員國合法主權選擇的國家。包括禁止相關國家產品進口,提高懲罰性關稅、禁止採購歐盟出口管制產品等12項反制措施。

歐盟委員會副主席、貿易專員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在聲明中批評中國向立陶宛實施經濟脅迫,並表示,歐盟將與其他國家攜手抵制這種經濟霸凌行為,如有必要,將在世貿組織中討論這個問題。

記者:吳亦桐/程文 責編:方德豪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