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抗中國脅迫 美國務次卿出訪立陶宛

在立陶宛面對來自中國的政治施壓與經濟脅迫之際,美國國務院宣布,主管經濟事務國務次卿費爾南德斯(Jose Fernandez)30日將訪問立陶宛,表達美方對立陶宛的堅定支持,討論美國與立陶宛關係並深化雙邊經濟合作。

在訪問立陶宛期間,費爾南德斯將與立陶宛政府高階官員會晤,討論美國與立陶宛關係、深化雙邊經濟合作機會,與在基於規則下鼓勵負責任、可持續經濟發展的共同承諾。費爾南德斯也將利用機會,表達美方對立陶宛面臨來自中國政治壓力與經濟脅迫的持續堅定支持。

費爾南德斯率領的訪問團成員還包括美國進出口銀行(EXIM)高階官員,討論美國進出口銀行與立陶宛政府簽訂的6億美元出口信貸諒解備忘錄執行狀況,以擴大美國出口商與立陶宛買方在包括高科技製造、商業服務與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的合作機會。

以「台灣」為名設代表處成中方施壓立陶宛藉口

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去年11月18日揭牌,北京以代表處名稱使用「台灣」、「損害中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為由,持續對立陶宛外交及經貿強力施壓,甚至要求歐洲企業將立陶宛自供應鏈排除。

近日傳出立陶宛、甚至美國官員考慮要求台灣更改代表處名稱,以緩和立中關係緊張、確保台立關係正常發展。

立陶宛總統諾賽達(Gitanas Nauseda)接受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LRT)訪問時表示,「對立陶宛語、英語還有中文來說,『台灣代表處』(Taiwanese office)聽起來並不一樣,所以最少讓我們『修復』(fix)那些顯而易見的事情。」

台灣代表處的中文涵意正是立陶宛與中國起衝突的「關鍵因素」,另外他也再度強調,立陶宛政府當初在下決定時,並沒有事先與他商量,而政府也沒有評估好中國可能的報復手段。

立陶宛對以「台灣」名義設處意見不一

立陶宛國會外委會28日與產業界舉行閉門會議,研商應對中國的經貿脅迫。外委會主席安德利奇涅(Laima Andrikienė)表示,會中沒有人提及需變更台灣代表處名稱,代表處名稱也不是立中關係惡化關鍵。

安德利奇涅指出,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在立陶宛登記並未使用中文名稱,至於代表處名稱應如何翻譯為中文,應尊重台灣的決定。

台灣外交部表示,尊重立陶宛國內各種意見的表達,重申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名稱是雙方政府的共識,台方也從未接獲立陶宛政府要求,更改駐立陶宛代表處的名稱。立陶宛外長蘭茨貝爾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26日在國會接受記者聯訪時即重申,沒有變更台灣代表處名稱的意圖與計劃。

記者/責編:鍾廣政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