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十年,中國不少重要改革政策轉向,很多時都是由中共每一屆的三中全會提出,但今次在開會前,習近平已公開為未來方向定調,就是一定要由黨統管一切,不能走西方模式,強調「不可封閉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有中國問題專家分析, 以往三中全會的確扭轉中國的命運「由衰轉強」;但今次會是例外。習近平正面對「改革就亡黨,不改革就亡國」的困境中,實際上習近平選擇了倒退回毛澤東的舊路。
已故前中共總書記鄧小平,在1978年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的改革,成為中國國運往後數十年由衰轉盛的關鍵:「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她就不能前進,她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如果現在不作改革,我們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
十一屆三中全會改變了中國和香港的命運
鄧小平在當時會上展開黨內全面改革,包括解決「文化大革命」遺留的問題,打破長期「左傾」舊思想和摒棄「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停止「以階級鬥爭為綱」。另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並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四個現代化」、「四個基本原則」等政策方向,令新中國走向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道路。自此,這成為中國國運往後數十年由衰轉盛的關鍵。
「六四事件」後三中全會確立市場經濟
到1989年「六四事件」後的十二及十三屆三中全會,中共繼續實行鄧小平的改革路向,結束「計劃經濟」政策,由黨一切逐步慢下放權力,包括先後將農村「人民公社」制度改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及提出土地、物價和工資改革等方案。同時,亦改變中共的政治和外交政策,要求摒棄守舊、故步自封的思想,邁向民主化道路。從此,三中全會被視作中國未來5至10年施政方向的重要依據。
1993年三中全會開放民營企業進場
鄧小平之後的中共接班人江澤民、胡錦濤,所舉行的三中全會亦均延續鄧小平以經濟為重心、改革開放的政策。其中,在1993年召開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上,時任中共總書記江澤民,號召改變國有企業經營機制,發展市場經濟體系,轉變政府職能等改革措施,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發展模式,進一步開放私營民企市場和國外投資。中國GDP急速增長,成為僅次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習近平主持的三中全會被批「開倒車」
不過,現任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任內多屆三中全會,逐步收緊權力,如今20屆三中全會雖稱要「改革」、「不可封閉僵化」,但強調以「黨管一切」為中心,「不能食洋不化」。中國問題專家程翔指出,習近平的「改革」,明顯倒退回毛澤東的舊路。
程翔說:「鄧小平的三中全會改變國家方向,除了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亦由『黨牢牢控制一切』,到『黨政分開、政企分開』,才可以分開政府的功能和企業的角色。但習近平就強調黨管一切,回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的狀態,管到中國經濟奄奄一息。習近平回到毛澤東時代的管治模式,在幾年,習近平時常恢復毛澤東的集體經濟模式,特別全面恢復『供銷合作社』,最近又通過『加強農村集體經濟決議』這都反映習一步步回到鄧小平所廢棄的道路。」
程翔:「黨權與國運不可並存」
程翔指出,若「沒有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中國就沒有往後40年的榮景」,惟習近平竟倒行逆施,走回曾被中共視為失敗的「計劃經濟」,他估計習擔心繼續走市場經濟道路,會「令黨失去執政權」。
程翔說:「 我記得在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政策後,內地有很多人說『改革就亡黨,不改革就亡國』…(這想法)一直存在共產黨心中,當改革令市場力量達到相當大力量時,必然出現一種反市場力量來保住黨權。習不斷提出『四個自信』、『食洋不化』、『中國式的道路』,就是在想找出一個辦法既發展經濟又能保黨的執政權。」
但程翔認為,以過去前蘇聯東歐集團等歷史可鑑,「黨權與國運不可並存」。
記者:夏雪(華盛頓) 編輯:溫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