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底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將公布《財政預算案》,這成為香港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然而,在這個關鍵時刻,中共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罕有地來到前海,並與香港主要官員進行了4小時的會談,這一動向引發了廣泛關注及眾多揣測。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會談的7位主要官員中,卻不見特首李家超的身影。原來,李家超當時正身在哈爾濱,參觀亞冬會的相關設施。這一安排讓人不禁產生疑問:這是否只是巧合,還是代表著更深層次的政治訊號?
同一時間,夏寶龍罕有向香港官員提出了「明確指示」,要求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而這些指示是否也涉及財政預算案,是否對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作出指示、直接插手香港經濟事務?
中央的「兩手準備」與特首換屆「跑馬仔」引發諸多揣測
坊間普遍認為,隨著特首換屆日益臨近,北京政府不會將所有籌碼押注在同一人選上,而會讓多名官員「跑馬仔」。歷史經驗顯示,過去幾屆特首選舉前,中央往往會有兩手準備,以確保香港的穩定與可控性。這次會談的出席官員不僅包括政務司司長陳國基,甚至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也被認為可能是潛在的競逐者。
而對於官員們的未來任命,社會上存在著各種揣測。但無論誰最終當選,夏寶龍的「明確指示」似乎已確定未來施政的方向,即香港的財政政策和經濟發展,將緊密對接大陸的發展規劃。
今次夏寶龍的訪問並非普通例行公事,他向香港官員提出了明確的指示,要求他們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是否意味著《財政預算案》的制定也受到中央的影響?
港官「伸手黨」文化不作為 惹京官不滿才作「明確指示」
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去年4月曾說,「香港有求,祖國必應」,挺港惠港措施陸續有來。這番說話表面就是力挺香港,但近來有報章政情版引伸多位資深建制派表明,京官已多番提醒,面對變局、逆境,香港各界須自強、求變,不能隨便向中央做「伸手黨」,要求須兼顧有利香港和國家發展。前行會召集人陳智思去年底亦曾提醒,過去20年,香港享盡大陸經濟騰飛及自由行「送大禮」,成功來得太容易,變相「養懶咗」。
多位資深建制消息指,中央官員近期在不同場合均提醒香港各界,國家是香港的強大後盾,但港人爭取惠港政策時,不能只做「伸手黨」,必須自強、求變,除了考慮對香港的好處,亦要顧及如何是否有利國家?換言之,須同時有利於香港和國家的發展。
本身是金融專才的中聯辦副主任祁斌,除了早前公開提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建議外,私下與香港金融界會面時,也有類似的「溫馨提示」。另外,政界包括全國人大常委李慧琼爭取放寬大陸高才滙款來港作置業用途,提出建立「購房資金通」的建議,大陸有關部門亦有作出過類似的「善意提醒」。
中央提「敢於破局」 反映對大灣區進度並不滿意
過去,中央對香港的指導主要集中在政治及國家安全領域,例如《國安法》的實施與選舉制度改革。然而,這次夏寶龍的指示似乎更進一步,涉及經濟與民生政策。他強調,香港要「敢於破局」,而這不僅僅是政治上的變革,也顯示中央已經全面介入香港的經濟政策制定。
從這次會談的官員名單來看,除了政務司與財政司外,還包括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創科局、發展局、民政及旅遊局等,顯示中央對香港不同經濟領域的關注。更重要的是,這次會議的地點在前海,這無疑向外界釋放了明確的信號:香港的未來發展方向,將與前海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緊密掛鉤。
這次會議的一個核心議題,是要求香港加快北部都會區的發展,與大陸進一步對接。這是否意味著未來的《財政預算案》,將優先考慮北部都會區的基建開支,而削減其他公共服務?
有報章早前引消息人士透露,夏寶龍在座談會上要求特區政府加快改革,「打破框框」,對於窒礙發展及大灣區一體化的法例法規「應改就改」。有資深建制派人士指出,中央對於河套及大灣區發展的進度並不滿意,夏寶龍今次南下,意在「督軍」,催促港府加快發展,落實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澳門的講話。
顯然中央對大灣區發展進度不太滿意,尤其是河套區發展至今仍未有昔落,北都的問題就更多。相對於長三角,杭州蘇州的創科發展迅速,最近震驚華爾街及矽谷的人工智能DeepSeek,以至製造人形機械人的宇樹科技,都出自杭州;相反,大灣區則「講多過做」未見成效,中央覺得廣東及香港都主觀努力不足,似乎仍在等中央給予政策,夏寶龍於是南下再給予指導「督軍」。
北部都會區是應中央要求? 還是香港市民真實需要?
北部都會區是近年港府重點推動的發展項目,而中央的態度也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北部都會區的開發是否真的符合香港市民的需求仍然存疑。目前,香港的房地產市場已經供過於求,樓價低迷,在這種情況下,北部都會區計劃新增數十萬個住宅單位,是否真的有市場需求?還是這些項目更多是為了迎合大陸的政策導向,而非真正解決香港自身的經濟與民生問題?
此外,北部都會區的發展顯然吸引了大量大陸企業參與。例如在最近的招商活動中,約8成的企業來自大陸,這意味著未來該區的經濟模式很可能是以大陸企業為主導,這對香港本地企業及市民而言,究竟是機遇還是挑戰?
從目前的情勢來看,香港的《財政預算案》已經不僅僅是財政司司長的決策問題,而是受到中央指示影響的政策安排。開支的優先級,將更側重於配合國家發展戰略,而非單純以香港市民的需求為導向。
港府需要在開源節流之間作出抉擇,然而,削減民生開支的舉措,勢必引發社會不滿。而在靠發債開發北部都會區等大型基建項目的同時,政府如何確保這些投資真正惠及香港,而非淪為大陸企業的利益輸送,將成為未來政策的關鍵。
在這樣的財政與政治環境下,香港的未來發展方向是否仍然能夠保持自身的特色和競爭力?這將是每一位香港市民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顏寶剛(前《有線財經台》台長)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