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拆局】向「地產黨」投降? 港府棄高地價政策「賤賣」官地 「麵粉」價跌「麵包」還能漲價嗎?

港府拍賣了本財政年度最後一塊住宅地皮,位於東涌新填海區第106B區。這住宅地項目截標時,共有4大發展商團體投標,包括新地和信和等大型發展商。最終,由新地以大約6億元的價格中標。這意味著每方呎的樓面地價約為1500元。這個消息尤如向樓市投下震撼彈,其影響不僅涉及政府繼續供地,也攸關過去幾十年執行的高地價政策,以及未來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影響將是相當深遠的。

對上一次的地價那麼低是在11年前,而那次的地皮是坪州離島的地皮,根本無法與這次新發展區比較。坪州本身沒有交通工具,僅依賴渡輪,無法算是一個大型發展項目。但這次的成交地價1500元,與新地在13年前同區投得的每方呎樓面地價2700元相比(現為項目東環),下降了44%,這是相當震撼的記錄。

東涌地皮較兩年前流標「賤賣」平5成 反映高地價政策已變

需要仔細分析這次東涌的新填海區地皮。其實,這塊地皮在2023年也曾經推出過一次,也有收到4份標書,當時市場估計成交呎價大約是3000至4000元,但最終港府不接納出價令項目流標。之後政府將地皮拆細,從100多萬呎變成現在的40萬呎,最終由新地以1500元的地價中得地皮。換言之兩年前政府不接納的大約3000元的呎價,但現在政府卻願意接受只有一半價錢的1500元呎價,而期間樓價指數跌幅不足一成,這充分反映政府已放棄昔日的高地價政策。

不要只看東涌這塊地皮,其實在本年度年內賣出的4幅地皮中,有3幅位於沙田,成交價格都逐步向下。最新一幅成交價為3500元,也是由新地投得,整體地價大幅貶值的情況相當驚人。

面對財政赤字的無奈「選擇」 願意在地價的定價上妥協

我認為今次重要的政策轉變訊號,是這反映出政府似乎改變了高地價政策,相信這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對土地市場作出的重大轉向。需要注意的是,在2023年,政府及相關官方機構如港鐵和市建局共有8幅地皮流標;而進入2024年後,樓市情況已經有所改變,政府願意接受較低的地價。

我相信這反映出陳茂波面對財政赤字問題的無奈,願意在地價的定價上更加靈活。可以說這是一種對「地產霸權」的妥協,但在目前香港樓市出現這麼大的轉變的情況下,政府需改變過去的高地價政策,符合當前的經濟結構與樓市調整的需求。

這次賣地為政府今個財政年度總共帶來地價收入為40至50億元,但與陳茂波去年預算案的333億仍有很大距離。最近,不同的發展商及地產代理都提出了拯救樓市的方法,很多建議政府暫停賣地希望穩定供應。然而,根據此次東涌地皮的地價反應,政府似乎不會停止賣地,反而會加快推出現有的地皮項目,甚至以較低的價格接受發展商的入標。

部分發展商建議停止賣地,並重新推出勾地表制度以便讓發展商能夠靈活投地,但政府的回應卻表示不會放棄對土地供應的主導權。這也反映出政府在改變高地價政策後,對土地的管控將會更加嚴格。

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北部都會區有約3000公頃為新發展土地,未來5年將有約6萬個住宅單位完工,將來也是創科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鑒於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已「明確指示」務必成功,相信政府會普遍傾向於接受較低的地價,以便儘快推出北部都會區相關項目。這樣一來,地價只會越來越低。

唐英年批評政府賣地「一意孤行」 令地價政策出現轉向

值得留意是,儘管中央大力推動北都區發展,不過作為「地產黨」代言人物、全國政協常委唐英年,早前在一個論壇表示,港商愛國及願意支持中央和特區政府,但最終都要「計掂條數」。他以投地為例,商界就一幅地皮計算過價錢後出標,若政府批准,商界願意起樓,建築界有工開,市民上樓時間加快;但若政府「企硬」某個價錢不願批地,那就不會成事。唐英年認為,政府亦要改革,不該「一意孤行」,應與商界的實際行動有機結合。

顯然唐英年的「一意孤行」論,是刺中了政府的要害。根據政府公布,北都區3個試點片區的工程成本,預估在100億至200億元之間,目標是可以減低政府庫房的公帑投入,但資金成本壓力卻轉嫁予發展商,需承擔高昂土地平整和公共設施建設的開支,並根據「價高者得」的原則競投。這意味著發展商不僅要支付高額地價,還需自行承擔基建和設施成本,進一步增加財務負擔。

在香港目前高利率環境及經濟疲弱的情況下,發展商的融資成本顯著上升,普遍大發展商已達6至7厘,負債高小型發展商更高達8至10厘或以上,加上過去半年大部分負債比率均不跌反升,令發展商投地保守,市場對未來樓市的預期亦趨於保守。地產商入標前,勢必嚴格評估項目利潤空間及風險,而非單純考慮片區的發展潛力。如果短期內樓市未能穩定回暖,發展商將更趨謹慎,甚至可能選擇不參與競投。

發展局強調會務實設定地價,不會「賤賣土地」,但現實中,地價定價過高或與市場價脫節,可能削弱片區的吸引力。根據政府最新的賣地可接納超低地價,可以預期北都區地皮只會愈賣愈平,亦唯有這樣才可以確保整個項目「許勝不許敗」。

樓市1年蒸發近4800億 市民入市前需量力而為

這對於尚未置業的市民來說,可能是一個好消息,因為大家將有機會以更便宜的價格購入房產,尤其當香港樓價與深圳接軌時,成家立室將更加容易。但對於香港的百多萬業主來說,他們的資產將面臨更大的財富蒸發效應。

中原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香港樓市每位業主的財富,過去1年蒸發了47萬元。資料顯示2021年9月,全港私人住宅樓價總市值高見逾12萬億元,平均樓價達982萬元。隨著樓價下滑,今年1月總值跌穿9萬億元,低見8.99萬億元,以全港128萬伙私人住宅計,相當於撤辣後平均每名業主身家減少逾47萬元,與2021年高位比較,身家更縮水達283萬元。

當地價愈賣愈平,「麵粉」價跌「麵包」還能漲價嗎?因此,大家在未來仍然希望買樓或考慮其他部署時,需密切留意這一情況,這或許是一個相當殘酷的現實,但我相信這是未來政府政策的重要轉向。

-顏寶剛(前《有線財經台》台長)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